品三国□易中天专栏
说赤壁之战是“小战”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和证据,证据就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据此传,当时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按照这个说法,曹操的兵力就只有五千,而且就是从襄阳到江陵一路急行军赶过来的那支轻骑兵。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曹操果真只带了五千人东下,那么,当周瑜带了三万人马前来救援时,刘备为什么还要说“恨少”?可见曹操的兵力少说也有十万。或者说,诸葛亮说这话时只有五千,后来就不止了。这就需要时间,因此战争应该发生在十二月。至于交战地点,湖北省史学家已有“文武赤壁”的说法(即蒲圻赤壁因赤壁之战而为“武赤壁”,黄州赤壁因苏东坡的词赋而为“文赤壁”),就不讨论了。
其实,只要曹操的矛头所向是孙权,或刘备捎带孙权,或孙权捎带刘备,他就不会如此轻敌。当阳一战,刘备已是败军之将、惊弓之鸟,五千精兵或许能够对付。但孙权就不一样了。诸葛亮的说法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情况曹操不会不知道。所以他要打孙权,就不能只有五千人。实际上《三国志·周瑜传》说得很清楚:“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怎么会只有五千?只不过我们搞不清楚到底是几十万而已。曹操自己是说法是八十万,这当然是吹牛。但打个对折,也有四十万;再打个对折,也有二十万。周瑜计算的结果,就是这个数。有学者认为,周瑜计算的,是曹操的全部兵力,不是参战部队的数字。那么再打个对折,也有十万。何况,追赶刘备的那五千人是骑兵,哪来“首尾相接”的船舰,火烧赤壁又从何说起?所以,赤壁之战是“遭遇战”的说法,恐怕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战争的目的和规模确定以后,剩下的就是过程和结果了。
作为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赤壁之战有四个阶段,即决策、准备、交战、完成。这个过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但是,我们不得不十分遗憾地指出,文学不是历史。《三国演义》花了八回篇幅浓墨重彩加以描述的战争过程,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竟大多是虚构的。
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历史上完全没影的,比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阚泽献书”、“庞统献计”,以及“借东风”等等。还有一种是有点影儿,但被移花接木或者夸张放大了。比方说“蒋干中计”,就不完全是无中生有。至少,蒋干这个人是有的,也到过周营。但可惜,那是在赤壁之战之后,《资治通鉴》记载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当然没有上当受骗盗什么书。这个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另一件有点影的事是“草船借箭”,但事情发生得更晚,是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不过是发生在孙权身上,而且也不是为了借箭。这事我们也以后再说。事实上,“草船借箭”在技术上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已经算过这笔账了,这里不讨论。
看来,《三国演义》里面的许多好戏,历史上都没有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