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磊)由上海市文联主办的2005——2006剧本征集推介活动,昨天公布结果。各地送评的1239部剧本中,有22部剧本获奖。在到会的全国影视和舞台剧制作机构中,有20家与创作者现场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另有6家现场签订了使用合同。这一模式透露出一个信号:剧本创作与市场的结合度越来越高。
与以往剧本评奖后出本书了结的模式不同。主办方针对当前影视拍摄和戏剧舞台对
剧本的巨大需求,采用了“有奖征集,有偿推介”的方式,为全国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搭建起一个联系沟通各方的平台。评委会主席吴贻弓在分析一等奖空缺时坦言,除了兼顾题材、故事和艺术品位,市场前景也是评选考虑的要素。“小说化”的电影和电视短剧剧本,甚至在初评前就被剔除。来自南京的周伟以《设防2020》获得“评委奖”。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剧本是一种特殊商品,如果没有人购买进行影视或者舞台的二度创作,那么剧本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就不能实现最大化。
不过,也有人提出评奖中加入市场因素可能会削弱剧本文学价值的问题。上海作者顾建中表示,影视剧并不是教科书,“首先要强调娱乐,要在娱乐中渗透社会教化的成分,追求文学价值。”他的剧本《后院》,最终以健康的主题和生动的语言,获得二等奖第一名,并以约60万元的价格,在推介会现场被某制作公司买走。“编剧首先要考虑观众的收视心境。大家看电视剧,主要是为了放松,你非要孤芳自赏,或者不讲艺术地灌输道德和法律概念,估计很少会有观众买你的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