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易中天专栏
曹操在江陵停了下来,一停就是两个月。当然,这时他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安顿荆州吏民,包括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等。这些工作也是要做的,但既然如此,就该接收贾诩的建议,干脆用怀柔政策使江东臣服。可是他不。在江陵停留了不长不短的两个月后,又匆匆东进了。在这里,事情坏就坏在“不长不短”这四个字上。如果停留的时间短,孙、刘的
联盟就还没形成,曹操的敌人就只有刘备一个;停留的时间长,战争的准备就更充分,比如在来年开春以后再进军赤壁,也许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麻烦了。
曹操甚至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自己留在江陵,另派大将率军进攻夏口。我们知道,当时刘琦在夏口,关羽在江陵,手上各有一万人。刘备兵败当阳后,无法再去江陵,遂“斜趋汉津”,和前来接应的关羽会合,渡过了沔水,又遇到江夏太守刘琦,一起到了夏口。这个时候,曹操如果以那五千轻骑兵去打刘备,是有风险的。但是,派大军从襄阳出发,或者从江陵出发去打,则是可能的。至少,大军压境于夏口,对孙权集团就是威慑。
其实一开始曹操就应该以陆军为主力,走陆路向东挺进,扼江两岸,寻找合适的战场。曹操的陆军是久经沙场英勇善战的,水军却问题多多。自己训练的没有战斗经验,荆州投降的又离心离德。这样的队伍,怎么可以做先锋队,又怎么可以做主力军?
就算这些都没做,或者都错了,曹操也还有一次机会,那就是当他的部队在巴丘遇到疾病的时候,立即停下来,甚至退回江陵。留在巴丘,孙刘联军会不会迎上来,这不好讲;但退回江陵,这场战争肯定可以避免。可以说,曹操是一错再错。
那么,身经百战又老谋深算的曹操为什么会犯这么多错误呢?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上的骄傲轻敌”,并说这是史家共识。这是有道理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对孙刘联盟的可能性估计不足,总认为孙权会像公孙康那样,把刘备的人头送来。但他没有想到,孙权不是公孙康,此时也不是彼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说,曹操之所以能够荡平北方,就因为诸侯自相残杀,最后只剩下孙、刘两家。这两家要是再不团结,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孙刘联盟,那是势在必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曹操之败,在于轻敌;孙刘之胜,在于联盟。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至于曹操没有看出黄盖是诈降,没有想到冬天也会刮东南风,都是小问题了。
此外,曹操的失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老了。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在《论赤壁之战里的周瑜、诸葛亮、张昭》一文中列了一个年龄表。他说,赤壁之战这一年,孙权27岁,诸葛亮27岁,周瑜34岁,鲁肃37岁,曹操54岁。因此吴晗说,这一仗不但是弱的打败了强的,被攻的打败了进攻的,哀兵打败了骄兵,而且是“青年打败了老将”。其实吴晗先生少算了一个人,那就是刘备,47岁。但即便加上刘备,孙刘联军这边,统帅的平均年龄也只有34岁,正好是周瑜的年龄。周瑜是孙刘联军的总指挥。所以,赤壁之战也可以说是周瑜打败了曹操,34岁的打败了54岁的。
不过曹操到底是曹操。虽然老了,败了,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却依然故我。《山阳公载记》说,曹操从华容道冲出去后,喜形于色。大家问他为什么,曹操说,刘备确实是我的对手,可惜动作稍微晚了一点。如果在这个地方堵住放一把火,我们只怕连骨灰都没有了。过了一会儿,刘备当真来放火,但曹操已经走了。顺便说一句,这些内容,被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删去。再顺便说一句,整个过程都没关羽什么事。
编者按
易中天的《品三国(上)》到此暂时告一段落,我们期待有机会再与易先生一道“品三国”,此可谓意犹未尽,后会有期。下周一将要隆重登场的十年砍柴先生,将为大家叙说他眼中的“晚明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