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启雯
杂家易中天“朝秦暮楚”地去追溯方言的起源,“东拉西扯”地展现方言的特色,开始了他的“方言学普及工作”。上海文化出版社于2006年7月出版易中天《大话方言》,以生花妙笔、诙谐语言,引领读者穿古越今,走州过省,追溯方言起源,展现方言特色,琢磨说话技巧,品味话中智慧。
在书中,易中天对中国各地方言文化进行了全面考察,并以其风趣诙谐的一贯风格解析了话语技巧和话语智慧。
易中天本不是专门研究方言的,只能算是一个对方言感兴趣的人。打小易中天就爱琢磨方言。先是随父母离开家乡,住在一个九省通衢的城市里,后来又外出谋生,居无定所,学无恒业,走南闯北的,也就有了些“积累”。和人说不上三句话,就想猜人家是哪里人。猜对了自然洋洋得意,有时还要冒充人家的老乡。猜错和露馅的时候也多。为了改正错误,提高命中率,就得更加留意。久而久之,也就知道了一些方言的事。易中天也不指望它能有多深的研究和多新的见解。他所做和能做的,只不过帮语言学家们做一点儿普及工作,捎带着发表些许一孔之见。
方言费解、难懂、易生歧义,所以易中天也强调还是要说普通话,但他同时又认为方言很有趣。“同一件事情,用方言说,就可能比普通话有趣。”因为方言往往是用来说闲话的,说闲话的特点是放松,是百无禁忌。而“说话一旦随便,也就容易出彩”。比如北京话某某“隔儿屁着凉一个大海棠”是讲的这个人死了,为了避讳而张冠李戴,上海话得说“侬先汰”,不能说“侬先洗”,那会让人家感觉以为你在说“你先死”。
可以说《大话方言》以学者的功力、文化人类学家的视野,“通吃”了南北方言,而且“吃”得环环相扣,深入浅出,妙语如珠,圆融浑成。读时忍俊不禁,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