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评论:高校企业为何走上国企老路?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9:12 国际在线

  作者:马国川

  日前,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参加讨论的高校书记校长们,谈到校办科技企业都挠头。问题错综复杂难以处理是他们的共同感受。有人私下说,很多公司没有用人权,结果成了高校的老干部局,即使效益不错的校企也多是“穷庙富和尚”(中国青年报11月30日)。

  “穷庙富和尚”曾经是一个描述国有企业的名词,为什么现在高校的校办企业都也走上了国企的老路?

  校办企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出于公共财政不足的考虑,允许高校和院所自筹经费,创办企业。20年的时间里,各大高校、院所蜂拥而起,竞相办起了自己的企业。到2003年,数量不到5000家的高校企业资产总额已经达到1463.77亿元,总收入为826.67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42.98亿元,净利润27.95亿元。在

证券市场上,它们控股或借壳上市公司近40家,占整个股市市值的2%,并在市场上形成了主题鲜明的概念股板块。

  但是,在高校里校办企业的主管部门仍然是五花八门,有后勤处、科技处、校产办等。这种企事不分家、产权关系不明晰,从而导致责权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的情况,使企业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受到很大制约。这些问题恰恰也是国企曾经面临的问题,因此高校的校办企业走上国企的老路,也产生了国企曾经出现过的“穷庙富和尚”等诸多问题,校办企业成为权力寻租、侵吞国有资产、金融腐败的演武场,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大学也因为办企业,从管理层到教师,为了追逐金钱不务正业,贻误了教学与科研,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

  实际上在校办企业的问题初露端倪以后,主管教育的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就指示:一个是建立退出机制;再一个就是改制。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通知,提出了校企改制的目标:一是实现校企分开,明确产权关系,使校办企业成为承担有限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并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在创办高科技企业中的投入与退出机制。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一家高校走全身而退的道路,反而是将校办产业牢牢抓在手中。这不但是因为改制手续复杂,需要经历立项审批、制订方案、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商登记等环节,涉及财政、税务、体改、国资管理等众多部门。更主要的是既得利益者作梗。当获利成为一种习惯,高校势必难舍自己的小金库,放弃校办产业将使部分利益团体强烈受损,这使退出更为困难。

  其实,不但是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等国企的痼疾导致校办企业步伐沉重,困局等待打破。更可怕的是全国高校校办企业90%以上是高校独资企业,独资企业所负有的无限责任在极端情况下会把一所高校拖进深渊。这绝非耸人听闻,前不久媒体披露的天津大学炒股案,不就是一个警告吗?

  高校的校办企业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也是校办产业改革努力的方向。

  来源:光明观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