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革相声的命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06:55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靠郭德纲?

  革命方式:挖掘传统

  郭德纲语录:

  你无耻的样子,颇有我年轻时候的神韵。

  我和超人唯一的区别就是我把内裤穿里边了。

  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找去吧。

  我小学十年,中学十二年,我被评为全校最熟悉的面孔,新老师来了都跟我打听学校内幕……

  我要了份鱼翅炒饭,换了三双筷子楞没找着鱼翅,你能告诉我鱼翅在哪吗?

厨师说,我叫鱼翅。

  中国相声界最后一位大师马季日前去世,人们除了对其深切哀悼之外,也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中国相声的出路在哪里?是否需要一场革命,相声才能重振雄风?

  这时,人们想到了“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他把忙碌的北京人拉到了剧场听相声,他拯救了很多传统相声段子;人们想起2002年春节晚会上惊鸿一见的台湾相声《谁怕贝勒爷》,想起台湾地区导演赖声川和他的表演工作坊。或许,我们应该探讨的不是谁来继承马季老先生的衣钵,而是谁来革相声的命,并给它以新生?

  在马季去世之前,2006年中国几乎所有与相声有关的新闻都与郭德纲有关,喜欢相声的人把他看作中国传统相声的救星。确实,郭德纲深入挖掘传统相声、回归剧场演出,都为相声革命指出了一条道路。

  革命方式:先继承传统,再发展

  自从有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从电视上看相声表演。郭德纲自称是中国第一个把相声带回剧场的人。1995年他开始在剧场说相声,他组织的“德云社”挖掘的传统相声节目达600多种,据说《中国相声大全》也不过记录了400多种。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宗旨是,相声必须先要继承传统,然后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其实传统相声没有一天不在创新,可我们的很多演员无知,觉得传统相声很陈旧。从清末到现在,老先生们已经把中国语言中能够构成包袱、构成笑料的技巧都提炼出来了,现在无论多新的相声,包袱也都是旧相声里有的,只不过他们不承认。所以我们先继承,再发展,两条腿走路。”

  郭德纲本人就是在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他8岁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曾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其间又潜心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于梨园,工文丑、工铜锤。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借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2004年拜师相声艺术家侯耀文时,他其实已经不需要拜师了。郭德纲成功地把人们拉到剧场听相声,这是他对相声最大的贡献。

  革命影响:让更多人爱上相声

  好多人认识郭德纲是在2005年底到2006年初的两三个月间,而事实上,2004年“濒临失传曲目展演”,已经让德云社火了,那次观众多得把德云社演员吓着了。当时,郭德纲提议做“濒临失传曲目展演”,没想到观众反响会那么大,德云社演员都找老先生学习,重新“下挂”,演出大获成功。经过2005年的持续火爆,2006年郭德纲成为媒体的焦点。除了把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吸引到剧场外,郭德纲的影响还表现在他遍布全国各地的粉丝“钢丝”,德云社也开始大张旗鼓地招募演员。郭德纲还利用网络,德云社开了网站和BBS,他自任版主。一时间有媒体甚至感叹中国传统相声出现了复兴。郭德纲的影响,有某种神话的成分。

  革命未来:著名相声演员的消亡?

  摆在郭德纲面前的难题有三个。一是他没完没了的各种官司,身处漩涡中心的郭德纲如何还有纯净的创作之心?第二个难题是他对电视的回归,郭德纲的成功在于相声在剧场的魅力,但是他成名杂务缠身,早已不是那个“非著名相声演员了”,。第三个难题,从传统中走出来的郭德纲如何在传统段子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即使郭德纲掌握了600多个段子,他也不能保证人们百听不厌。如果说郭德纲是个天才的话,我们还要寻找下一代的天才来继承这600多个段子,否则,他留下的只能是一个补充版的《中国相声大全》,而不能使传统相声永葆活力。不少铁杆“钢丝”认为,如果郭德纲没这么红,没这么忙,他本可以站得更高,而中国相声也会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局面。(张丰)

  靠赖声川?

  革命方式:全面革新

  台湾相声语录:

  李敖不是女人,所以不能被称为泼妇,这是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

  居委会投票,结果如下:李英爱一票,饭岛爱一票,F4一票,我~两票!

  民不聊生的意思就是人民不聊天就没办法生活了。

  人之初,性本笑,苟不笑,性乃迁。

  在我们表达对相声的忧虑时,我们或许忘了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为我们带来新鲜感觉和笑声的段子《谁怕贝勒爷》,当时,媒体的报道叫“台湾相声杀入春晚”,正是充满悬念的“台湾相声”,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在人们探讨相声出路的时候,我们必须再次把目光投向台湾地区的相声--以赖声川为首的“表演工作坊”和以冯翊纲宋少卿为首的“相声瓦舍”,他们可能成为相声革命的另一种方式。

  1985年,赖声川“救活”台湾相声

  2002年的《谁怕贝勒爷》给人无限新鲜,这是赖声川为春晚量身订做的,取自《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中的一小折。最近由于《暗恋桃花源》在北京的热演,赖声川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1954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的赖声川,拥有美国大学的戏剧博士头衔。1985年,赖声川在台北组建“表演工作坊”,当年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台北首演,引起轰动,在台湾地区连演20场,打破了舞台剧连续演出的纪录。以相声形式创作一个完整的剧,似乎成为表演工作坊的招牌。赖声川后来回忆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很多人是听相声长大的,后来台湾地区听不到相声了,我们是要可惜还是要保护?所以才想到要做一个相声剧,但是没想到就把它救活了。”

  1985年《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台湾地区引起轰动后,表演工作坊每年都有新的舞台剧作品,其代表作品《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发展为一个系列,包括《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Women说相声》等。让人吃惊的是,表演工作坊灌制的相声作品,每一张都成为白金唱片,连台湾地区小学教科书里都有《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赖声川和表演工作坊的舞台作品,被称为“世界上最精彩的中国语文剧场”。

  形式革命:相声成为相声剧

  将相声发展为相声剧,这是赖声川为相声革命做出的最大贡献。传统的相声段子大约都在15~20分钟左右,而段子与段子间皆无关联。而表演工作坊的相声剧,每一部戏都有其完整的主题,而段子与段子之间也必须顾及剧情的开展。像《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探讨的是传统艺术的没落,《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则探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

  这种把相声与舞台剧结合的观念,在台湾地区另外一个表演团体“相声瓦舍”那里也得到了体现。1993年,戏剧系毕业的冯翊纲及师弟宋少卿二人开始携手闯荡江湖,近年来推出《东厂仅一位》《并不太熟》《消失的931等》等多个相声剧。相声瓦舍的创作,常常打破传统相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题材、内容、风格也完全超越传统认知。

  不仅如此,表演工作坊及相声瓦舍创作相声的方式也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全部采用集体即兴创作的方式:导演带领演员,以各种撞击的方式来创造剧本。这种集体即兴创作,完全突破了导演排戏、演员演戏的模式,每个演员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创作中来,把每个演员生命中精粹的经验集中起来,使相声的笑料不断,魅力无穷。

  内容革命:与现实密切相关

  人们感叹相声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相声与人们当下生活越来越疏远。郭德纲在德云社一句:“我是坐300来的”,观众就会会心微笑,因为在北京乘坐300路公交车的拥挤是很多人共同的烦恼。台湾地区的表演工作坊和相声瓦舍,很少在传统段子上打转,每年都有新的主题和创作。2005年,为庆祝表演工作纺成立20周年,赖声川推出《这一夜,Women说相声》,由女演员萧艾、邓程惠和方芳表演,再一次在台湾地区引起轰动。这是表演工作坊对自我的颠覆,深入探讨为何自古女人就不说相声的奇特现象,重新发掘探索“女性”所认知的世界。其中不少女权主义的观点,道出了现实中女性的处境,深得观众喜欢。内容的常新才是相声发展的最大动力。(张丰)

  昨日读者短信选登

  159××××3870 如果一种艺术形式跟不上时代,它便是没落的,是谁也振兴不了的。马季走好!

  138××××7013 欢乐制造者!您为何让我笑!最后却让我笑着哭!哭!哭!

  138××××8013 一代大师走了,还没有来得及选出接班人,一个时代就匆匆结束了,可能这也是下一个相声时代到来的必然动力吧!

  028××××0331 马老走了,好突然。我和所有热爱他的人一样,伤心难眠,借贵报沉痛悼念马老,祝福马老一路走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