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大电影》恶搞大片终结“恶搞元年”阿甘说漏嘴大片精致但无聊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09:30 上海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邱致理)2005年12月31日,一个网络视频爱好者将一部嘲讽《无极》的自制短片放到网络上,于是从2006年元月起,胡戈和他的天才之作《一个馒头的血案》拉开了中国影视界“恶搞元年”的序幕。而恶搞17部商业大片的电影《大电影》如今在岁末粉墨登场,在全国大银幕上登堂入室,似乎为这“恶搞元年”添上了有力而点题的注脚。昨天准备炮制“大电影”系列的阿甘导演来沪表明立场,虽然小心避谈风口浪尖的“黄金甲”,却仍然抖落出“大片无聊而精致”的炮灰。

  《大电影》立志成为内地版的《惊声尖笑》,在贺岁档看乐了不少观众。阿甘导演为“恶搞”正名说,“恶搞是一种平民态度,大片是精英文化,这一点不得不承认,它们即便是无聊的,却也是精致的。”因此他认为,通常被恶搞的东西都是极其严肃的,因此才会被“手痒痒”之人拿来搞一下,言下之意大片本身无罪。他还为陷入“馒头”漩涡的胡戈和陈凯歌鸣冤,称这两人其实是被媒体陷害的,“陈凯歌压力太大,还没弄清楚状况就甩话。”在《大电影》恶搞的17个商业大片里,有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也有陈凯歌的《无极》,唯独没有原先导演准备“恶搞”一下的“黄金甲”。”据说,电影恶搞“黄金甲”的部分删减时被剪刀“咔嚓”掉了。

  编剧宁财神因《武林外传》的一鸣惊人而接收了《大电影》的“命题作文”,不过他昨天却表示不会接受《大电影》续集的编剧邀请,同时,宁财神也觉得“恶搞”这个词语已被社会扭曲而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他认为用“戏仿”来解释更为恰当,“戏仿元素作为喜剧最基本的搞笑形式,就是对原来内容的一种颠覆,或者说开玩笑。”

  ■对话

  胡戈:《大电影》填补了中国电影的空白

  正如因“馒头”而一举成名的胡戈正打上了以上鲜明的烙印,他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血战到底》、《鸟笼山剿匪记》……正代表着一群视频短片爱好者的商业化道路……“恶搞元年”即将逝去的时候,本报记者回访“恶搞教父”胡戈,请他对这四个字作总结。胡戈仍是惜字如金地看淡着“恶搞”的话题,认同着阿甘导演对“恶搞”的态度。

  青年报:你眼中“恶搞”这个词语的定义是什么?

  胡戈:“恶”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如“恶补”。“搞”是搞笑、有趣的意思,“恶搞”就是很夸张地搞笑。

  青年报:后来恶搞作品如雨后春笋,但都质量拙劣水平不高,是否恶搞的心态、恶搞的目的、恶搞的动机都起了变化?

  胡戈:据我观察,大部分恶搞作品的作者都没有进行炒作,反倒是第三方在进行炒作,比如媒体、网站等。大部分作者都是抱着娱乐、兴趣、游戏的心态在进行制作。

  青年报:你怎么看待《大电影》这样的恶搞贺岁片?这种形式是否能长久?

  胡戈:这是好事,填补了中国电影的空白。我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电影。被效仿不一定会导致腐烂。美国都已经搞了几十年了,现在还在搞。

  青年报:如果要维持不断恶搞的风潮,并且形成系列和规模,你觉得我们还需要哪些条件?

  胡戈:只需要自由的创作环境即可。

  青年报:你是否认同阿甘导演的说法,“恶搞其实是一种平民态度,就是把那些权威的、权贵的、有地位的东西,从高高在上的地位上拉下来”?

  胡戈:基本同意。是这样的。(记者邱致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