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谭晶的歌声与软外交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15:58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从某种意义上讲,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成为当今文化软外交的重要舞台

  ★ 本刊记者/李径宇

  下一届亚运会主办城市是中国广州,受亚组委邀请,12月16日凌晨,谭晶代表中国参加多哈亚运会,演唱闭幕式歌曲《中国之约》。人们注意到,这次闭幕式的主题展现出的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两个字:和谐。

  而两个月前,谭晶同样是代表中国赴奥地利金色大厅举办“和谐之声”独唱会的。

  谭晶,总政歌舞团青年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第一个通俗唱法的硕士研究生。

  事实上,近年来,谭晶曾多次代表中国出国演唱,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符号,她的“跨界”歌唱风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和谐之声”的政治背景是:中国和奥地利建交35周年,也值奥地利举办“中国文化年”。中国的文化部和外交部对此次演出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两国的外交部部长都为此题词祝贺。

  由于维也纳有联合国的机构,所以,这里的联合国官员和各国使节,被邀请出席“和谐之声”音乐会。

  和谐,这个在中国颇有政治意味的词语,在德语里也有“交响”的意思。主办方告诉记者,在中国提出“和谐外交”的时候,希望借助

演唱会等多种形式,来彰显这个国家对于世界和谐秩序的责任。

  为什么要选择谭晶

  当地时间9月12日晚上,正式演出时,谭晶有些紧张。

  谭晶的背后是盛大的交响乐团,这个奥地利民族乐团,在全世界都是顶级的,他们和世界上最重量级的歌唱家都合作过。而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观众“阅”音乐无数,非常专业,可以说,谭晶面前和身后都是世界上对音乐最挑剔的人。

  刚开始,她一边唱,一边观察着观众。第一首歌是她的代表作《在那东山顶上》,尽管发挥正常,但她觉得一些观众似乎在猜想:这个女孩是谁?她为什么代表中国?

  记者问:在台上,你还能看到观众的表情吗?

  谭晶说:距离很近,看得一清二楚,刚开始,一些观众的鼓掌是礼节性的。

  对这种现象,音乐人甲丁给记者的解释是,刚开始,外国观众或多或少处于音乐语言的游离阶段,这和中国人欣赏外国歌曲时是一样的,而好的歌唱家,能将语言和文字的隔膜打通,将观众一步步领入你的音乐境界中去。

  对于当地观众,常恺可谓非常了解,他对甲丁的观点表示认同。事实上,随着音乐会的推进,观众的热情完全被调动起来,越来越热烈的掌声表明他们完全被征服。

  常恺是奥中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也是音乐会的承办者,在回答记者“为什么会邀请谭晶”的问题时,他说,世界上凡是一流的乐队和歌手一定都会在金色大厅演出,谭晶这几年势头相当好,是中国新生代实力派歌唱家,她的形象代表中国,确实是有说服力的——不是随便一个歌手就能来金色大厅开独唱会。

  在奥地利的一家酒店大厅里,这位一直致力于中奥文化交流的华侨,和记者谈论起自己认为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连标题都想好了,叫做“金色大厅现象”。他说,中国音乐家与金色大厅的故事,记录了这个国家从文化自闭逐渐到文化开放的过程。而谭晶是继宋祖英之后第二位来此开独唱音乐会的中国人,和宋的民歌风格不同的是,谭晶是跨界唱法,音域宽广,通俗、民歌、美声等唱法在她这里融会贯通,有人认为这是“谭式唱法”。

  常恺认为,选择谭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他的观点得到李双江的呼应。李双江,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资深歌唱家。李双江和记者说,2006年,央视黄金档的许多电视剧的主题歌都不约而同地找谭晶演唱,比如《乔家大院》《玉碎》《雄关漫道》等,他甚至总结出了一个“谭晶现象”。

  李双江引用谭晶硕士毕业论文的标题“论通俗的艺术和艺术的通俗”说,这是她把民歌和通俗歌曲融会贯通的理论支撑点。作为中国第一个到金色大厅举办独唱音乐会的通俗歌唱家,谭晶也乘机对自己的艺术理论进行着大胆实践。

  李双江说,谭晶这么阳光的没有争议的年轻歌唱家,在今天的中国音乐界,弥足珍贵,选她自是这场音乐会的应有之意。而掐指细数今日歌坛,能与“和谐之声”的主题相匹配的歌手的形象非常少。

  李双江说,恰好维也纳政府和奥中文化交流中心邀请了谭晶,这也体现了她的跨界唱法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1]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