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汉学家言论为何没有成为辱华事件?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9:21 国际在线

  作者:长平

  近日,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中国作家胆小怕事,不敢直面现实,缺乏自己的声音。这些话被中国媒体渲染为“中国文学是垃圾”,顾彬教授虽然出面澄清,但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他的澄清表明,中国媒体可能歪曲了他的个别原话,却没有歪曲其实质。媒体夸张是为了借机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说借机传递读者对于中
国文坛的不满。可以说,顾彬教授的话在中国读者中引起了一阵欢呼。

  在这些热烈的欢呼声中,外国观察家却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顾彬的言论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辱华事件”?

  据报道,对于中国文坛能够平静地面对尖锐批评甚至刻薄挖苦,没有上纲上线地进行反击,西方媒体吃了一惊。《德国之声电台》还就此进行了分析,说了两条原因:一是顾彬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贡献很大,中国作家不敢轻易得罪;二是民心汹涌,作家尚未来得及反应,网上已是一片叫好之声。

  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族情绪强烈,动辄闹出“辱华事件”,已成为西方媒体的一个观察结论,将其作为一个预设的前提,来讨论这一次“意外”。但是这个预设与现实有些偏差,这些年强烈的民族情绪往往并不是由官方机构出面表达的。顾彬言论为何没有成为辱华事件?需要分析的应该是民众的心态。

  网友对顾彬不仅没有围攻反而拥护,的确是因为他说出了实情:中国文学在整体上的确存在逃避现实的情况。虽然并不是每个作家都在制造垃圾,才华横溢的好作品也出现过,每个人都有选择题材和风格的自由,不同的题材和风格都可以写出好作品,但是把中国文坛作为一个整体风景来看,现实关怀和理想情怀的明显缺失,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然而这并不是没有爆发民族情绪的主要原因。如果有人从这件事情中总结说,只要外国人骂得有理,中国民众就不会产生民族情绪,那显然是误解。外国观察家所预设的民族情绪,其实指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一种在他们看来是被夸张了的事件,比如中国公民被美国警察殴打、中国女星饰演日本艺妓等等。

  民族情绪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厘清的历史,二是利益纷争的现实。比如中国民众的民族情绪对日本更偏重于历史,对美国更偏重于现实。德国尽管在两次

世界大战的历史上制造了罪恶,但是跟中国几乎没有直接的交道,现实中的贸易纠纷也不常见,更不用说,德国人对待历史的忏悔态度,是很多中国人暗中对日本人的期望。因此,德国人顾彬说话是相对安全的。我们很难设想,假如是日本人或者是美国人,说了中国某个行业的产出是垃圾,会引发国人怎样的反应。

  文学的本质是自由而多元的,要求所有作家都搞现实主义,的确是对创作的扼杀。但是,以多元为理由来躲避良知,认为挖掘人性就是抽离现实,那也是另外一种扼杀。创作生命是一个整体,不可能扼杀一半留下一半。同样的道理,在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问题和现实纠葛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不让民族主义者说话是不可能的,甚至非理性宣泄也应该被允许存在;但是,如果只有民族主义情绪,我们就很难听得清对方的话了,甚至是对中国现实很有价值的话,例如顾彬对中国作家的批评。

  来源:潇湘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