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2006年:音乐剧的欣喜与苦涩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14:15 新浪娱乐
2006年:音乐剧的欣喜与苦涩

音乐剧《妈妈咪呀》

  2006年的音乐剧潮流重现过去几年的景色:国外经典音乐剧风头十足,原创华语音乐剧徘徊不前。只是,欧洲音乐剧的“高烧”开始减退、美国音乐剧这股潮流的势头似乎越流汹涌,还原了正宗音乐剧的本质风貌。

  欣赏京剧,应该来中国,因为中国是京剧的发源地;而品味音乐剧,当然应该去百老汇,只有百老汇,才是音乐剧的起源地。所以,别看都打出了“音乐剧”的招牌,但要欣
赏到正宗的音乐剧,恐怕还非得回到百老汇。中国人爱称出自源产地的就为“正宗”的,那么很显然英国生产的音乐剧,当然不能称之为“正宗”。百老汇的正宗霸气决定它的一般专业规则和娱乐大众规则,对世界具有典型的专业示范作用。

  继《歌剧魅影》成功演出100场之后,上海大剧院利用银行提供的4000万无息贷款,将风靡世界的《狮子王》引进上海连续公演100场。这是上海大剧院第一次与迪斯尼公司合作,对方最初开价近亿元,给被杀价很多,因为迪斯尼迫切希望借该剧全面进入中国。据介绍,《狮子王》票房和《剧院魅影》相近,但档期不如《剧院魅影》好,因为《剧院魅影》是过年关开演的。《狮子王》的社会反响也非常不错。从电视广告的宣传力度来说,不如以前大,但其他方面的宣传比以前更多元化。最终证明:再怎么宣传,剧目本身是根本号召力,其次要看口碑。

  由百老汇亚洲公司和上海话剧中心联手引进的《我爱你》是一部典型的百老汇风格的商业音乐剧,颇具概念音乐剧的特质。全剧通过各种跳跃的非线性片断,讲述了男女关系中的各种状态,从约会、婚礼、孩子、家庭乃至葬礼上的黄昏恋,无不有细致入微的刻画。1996年8月在纽约外百老汇首演,一举轰动。10年来,该剧在纽约、洛杉矶、多伦多、波士顿、芝加哥、伦敦、墨西哥城、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布达佩斯、悉尼、布拉格、汉城、香港、马尼拉、东京、米兰、约翰内斯堡……等超过400个城市中上演超过4000场,创下了演出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纪录,大大超过其它百老汇公演剧目,包括“我的金发女友”、“安妮”、“南太平洋”、“俄克拉何马”、“西贡小姐”、“42街”、“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等。今年8月1日,为祝贺该剧在纽约西区剧院连续演出10周年,曼哈顿第43街和第九大道街区正式以该剧剧名命名。而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男女关系“万宝全书”,总共却只有4位演员。为此,每个演员要分别饰演十几个角色,不仅经常要在恋人、父母亲、孩子等各种年龄的角色中跳进跳出,还要既唱且跳演人物,有时候甚至还要自己搬布景道具,难度着实不小。

  很多人认为,音乐剧的最大严格性和专业性表现在要求演员能唱能跳能表演,其实,这是一种浅薄的认识。尽管《我爱你》是一部轻喜剧风格的音乐剧,充满了青春气息和幽默情绪,但要求演员必须入戏,准确地把握剧情和角色,所以,它也是一部非常偏重“讲述”和“演戏”的音乐剧,比较完满地把音乐、舞蹈和表演完整地融在一起。

  如果我们觉得中国音乐剧事业因为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美国百老汇元素,而与我们的生活有些距离,那么不妨再来关注原创华语音乐剧的趋势吧。以往,每到年度轮转时,总会涌现一部有影响的本土音乐剧,如2004年的《雪狼湖》、2005年的《金沙》和《电影之歌》,回首2006年,我们多了些许问道中的失落和惆怅。面对原创音乐剧恹恹无生气的局面,尤其是看到湖南卫视的音乐剧《选秀下的蛋》的“颠覆选秀”,笔者只能把“心酸”和“苦涩”写进这篇盘点稿件中。

  3月29日,号称耗资千万打造、数百位演职人员通力合作、十余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三位顶级制作人联袂出手、两岸优秀音乐人共同奉献的一部精美绝伦的音乐大餐——《北京女孩》从首演开始就出师不利。这部带有轻喜剧风格的五幕舞台音乐剧演出到倒数第二幕时发生意外,主演伍思凯不慎坠台,似乎预示新一年原创音乐剧的不景气。

  由文化部、上海市政府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在展演的25天时间里,各省市院团拿出18台优秀剧目在申城同台打擂切磋。最终,湖北音乐剧《大三峡》和广东音乐剧《星》获得了歌剧、音乐剧组别的一等奖。这是原创华语音乐剧的一次巡礼。其中,《大三峡》故事说的是,一位事业心至上的(三峡工程)职业权威老人,年轻岁月里毅然抛妻别女,追求工程蓝图的事业巅峰,并言传身教带出一位新秀后人。当老人的女儿,以领导护理的医生身份出场,开始对老人有恋父情结之后,又一见钟情地随后恋上了新秀接班人。三人之间的歌谣娓娓生情,意乱情迷(面对恋情、亲情、友情,有不同的烦恼)。显然,这部音乐剧受欧洲音乐剧的影响远远大于百老汇音乐剧。突出表现在:与其他原创华语音乐剧一样,对于流行音乐导向的音乐剧的借鉴和模仿,成为它最明显的特征。

  同时,学院派的音乐剧也在抓紧进行中。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目前正在排练黑色音乐剧《芝加哥》,并陆续安排在北京各大院校巡回演出。由上海音乐学院创作并演出的大型音乐剧《六祖惠能》实现了我国音乐剧与佛教人物题材的第一次结合。据称,该剧的主创人员号称是上海音乐学院一班“海归派”精英,剧中自然而然地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多种元素。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推出了湖南省首部大型原创音乐剧《同一个月亮》,一举打破了湖南沉寂多年的音乐剧坛,其色彩斑斓的湖湘都市风情画卷与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长沙的观众,这是一部充满着湖湘都市特色的音乐剧。北京大学戏剧与电影研究所也推出经典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这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音乐剧,专业音乐剧团都不敢轻易碰它。由于它牵涉到犹太人的文化,除非能很好地把握住这个文化的内核,否则,难以演好这出戏。所以,由北京大学的非专业学生来演这出戏,遇到的困难之大,我们可想而知。在这种特别情况下,导演兼男一号格雷夫斯先生基于戏剧优先的思路导演本剧,绝对是正确的。在格雷夫斯导演看来,在专业性与戏剧性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戏剧性比歌唱和舞蹈更为重要;对于观众而言,看戏永远是第一位的,歌舞只是为之服务,在保证戏剧性前提下,歌舞少些并不会对观众欣赏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换句话说,如果音乐剧在歌舞上并不特别突出,但是故事和表演好,至少能赢得观众,但是如果只有歌舞而缺少故事,恐怕演员真的演不下去,观众也看不下去。格雷夫斯把故事讲得出奇地好,这是给我最深的印象,这也正是国内原创华语音乐剧最缺乏的。对此,我们表示最深深的敬意!

  21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剧的引进日渐趋多,可回想起来,真正体现了百老汇专业精神和娱乐大众精神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又有多少被创作出来了呢?对于中国“原创华语音乐剧”的起步而言,欧洲音乐剧真的是“害人不浅,歧路无穷”!中国的创作团队与百老汇精神没有患难之交,因而与之隔膜不难理解。不管怎么说,正宗音乐剧的精髓我们尚未学成,原创华语音乐剧的钟声尚未响彻华土,原创理想与经典引进的奇妙关系我们尚未寻到。所以,我们绝对不是一概地批评本土音乐剧创作,只是希望艺术家们能放下架子,从对欧洲音乐剧的顶礼膜拜,转而跪下来亲吻百老汇历史上一系列音乐剧经典,虚心求教于人家。因为要掌握正宗音乐剧的真谛,就得屈从于百老汇的绝对权威的脚下。大量学习美国经典音乐剧,恐怕仍为一门功课。

  每一代人大概都应该有自己青春与共的戏剧。我们这一代曾疯狂地吞噬着革命样板戏中的激情,吞噬着红色歌剧的教诲,谁也没有想到,进入21世纪,这一切竟然会被原创华语音乐剧的落魄而取代!西方音乐剧进入中国,无疑是历史的必然,而我们则是有幸于这必然。它使我们开始接近一种可以与被称为“戏曲”的传统整体戏剧相比美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根本缺乏的现代整体戏剧。中国传统戏曲与百老汇现代音乐剧绝非水火不相容。如果说,作为古典歌舞剧的戏曲和作为现代歌舞剧的百老汇音乐剧已经由米做成酒,形质皆变,从而散发出醉人的芳香,那么,前者就是国酒,后者就是洋酒。以洋酒为本、以国酒为辅,将二者加以调和,形成一种兼具国际性和民族性的新型现代美酒,这不应该是一个过高的要求。实际上,奇迹从来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经过调和以后所显示的奇迹。它昭示给我们的应该是关于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奥秘所在。没有经过百老汇音乐剧洗礼的创作团队、制作团队和经营团队,原创华语音乐剧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有的也只是虚华和浮躁。

  从演艺市场上来说,目前几股国际势力对中国音乐剧市场虎视眈眈:迪斯尼越来越看好中国市场;尼德兰德和百老汇亚洲公司也在小心翼翼地迈进;麦金托什计划旧瓶装新酒,推出《悲惨世界》中文版;还有一家奥地利公司也开始偷窥中国市场,计划联手北京世纪剧院,利用中国的歌舞故事素材,然后贩卖到世界,他们天真地认为,在中国北京,可以轻易实现连续10年每部音乐剧连演300多场的梦想,只是,原定年底与世纪剧院签约,把该剧院打造成中国第一家音乐剧专业剧院,可是直到今天,高层决策者还滞留在奥地利,没见任何动静。据相关专家分析,要可能实现每部音乐剧连演300多场的计划,票价不能高于150元,而且,必须在上海演出。这还只是可能性。当然,我们还是希望这些欧洲“狂人”能梦想成真,勇创中国音乐剧市场奇迹。今年,中国的《金沙》和《电影之歌》也希望通过巡演扩大自己的影响,但雷声大雨点小,看来很难形成气候。我们可以断定,只重视票房而缺乏产业化视野的音乐剧运作,必定是没有前途的。

  2006年,我们的原创音乐剧,我们的生命,我们正同受煎熬?但愿2007年的中国音乐剧市场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欣喜。我对明年将呼啸上市的原创音乐剧《蝶》实在不抱太大希望,因为它仍将披上金玉其外的欧洲音乐剧外衣。由江苏镇江艺术剧院、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共同投资的音乐剧《水漫金山》,讲述的是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2007年元月将首演。英国的韦伯自然也会不甘落后,据说,他将在2008年与上海大剧院合作,引进《贝隆夫人》。只是,上海大剧院2007年7月5日—8月2日将推出的《妈妈咪呀》(MAMMA MIA)和百老汇亚洲公司正在积极推动经典音乐剧《国王与我》在中国的演出,让我确实心中多了很多的期盼。

  (本稿定稿之时,得知江苏文化厅原计划2007年推出的音乐剧《茉莉花》,因为剧本和制作班底不行而取消,心里又增添了几许凄凉和失落。)

  文硕 撰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