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文隽:香港电影的八得八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09:46 南方都市报

  娱乐十年鉴娱乐大手笔之十年实话

  十年实话·香港电影篇

  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怀抱,明年将踏入十周年。十年过去了,香港电影业却面临史无前例的不景气,情况每况愈下。对外,市场流失;对内,人才不继。上世纪八十年代称霸亚洲的辉煌日子,已被后来居上的韩国取代,甚至,连泰国也成为威胁。

  回归祖国,一国两制下,香港片依然是香港片,不会变成国产片。但内地市场的开放与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局领导们因应时势的开明,却使得这十年来的香港电影,逐渐向内地靠拢,甚至有融为一体的趋势。香港电影的前途,肯定要北靠神州,由中国这个母体来决定他的生死存亡。以下是笔者总结过去十年香港电影的八得八失:

  一、得到内地市场,失去本土阵地。

  透过放宽政策,开放合作的配额限制,加上香港政府得到国家支持而实施的CEPA条款,使得香港电影利用合拍方式,取得发行资格,从而在市场获取到巨大的票房利润。内地和香港民营公司的携手日趋成熟。07年,更有望打开广东省能发行纯广东话发音的港产片的局面,香港电影,焉能不倚重内地市场?可惜与此同时,香港本土的电影生意却一蹶不振,过去香港人热捧香港片的热情不再,票房数字从数几十亿计下滑到只得三四亿,港产电影的数量,也从十年前一年二百多套急降到这几年勉强的五十多部,香港电影人,早已宣告本土阵地的失陷!

  二、得到国际荣誉,失去“香港”这个品牌。

  回归之前,吴宇森已在好莱坞闯出名堂。香港导演在国际上受到瞩目,是凭藉几位天才型导演的努力得来的成果。像王家卫,刚好是十年前,他的《春光乍泄》就为他摘下戛纳影展的最佳导演荣誉,往后,他更是影展常客。另一位是杜琪峰,近年他的技法更趋成熟,拍的电影可谓得心应手,每年,都看见他率领着他的班底走红地毯。香港导演载誉而归,日益受到重视,已是不争事实。

  另一方面,香港电影却在传统市场失去他的品牌光芒,过去一直被香港电影业视作探囊取物的东南亚市场,因为恶性循环的互为因素,“香港片“已失去竞争力。只靠几位大导演的少量作品,如何令“香港片”重生?

  三、得到新媒介做平台,失去传统的电影院收入。

  香港人爱看港产片,上世纪八十年代,每个周末的午夜场都座无虚席,全盛时期,香港有接近二百家电影院。但随着新兴科技的诞生,像电脑,像价钱便宜又方便的DVD,甚至近年新增的很多电视台的电影频道,都使得影迷有足够的平台和渠道去欣赏电影。唯独电影投资者赖以做主要回收的电影院票房,却独独地被分薄了。在其他平台(窗口)仍未酝酿成熟到足可成为回收成本的主要途径时,媒体发达,令香港电影失多于得!

  四、得到政府高度的关爱,失去投资者的信心。

  香港特区政府无论是董建华时代,还是现任的曾特首,的而且确对香港电影业都表示出高度关爱。头五年,政府成立了一个五亿元的电影发展基金;轮到曾荫权,更密谋成立电影发展局,仿效韩国。对打击盗版,下载,维护知识产权,培训人才,都不遗余力。

  但我们却清楚知道,香港电影业的黄金时代,它的崛起,从来都是市场导向,在自生自灭中成就成果!政府的协力,怎样也比不上高人无宝不落独具慧眼的投资触觉,现在香港电影业的困境,是愿意出钱拍片的老板都不见了!

  五、得到学院生力军,失去行内接班人。

  电影是一个综合智慧的行业,好坏全靠人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台、传统的生产,加上海归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使得当时的影视界人才辈出。电影在当年同时是最新颖,最能赚钱的行业,年轻人当然趋之若鹜。但今天,拍电影已不再是一个最能赚取更多名利的地方。这十年来,各大院校都增设传播学系,演艺学院亦发展得更具规模。近年冒起的一些新秀,像黄精甫、叶念琛,都来自这些背景,成为生力军。但电视台不再重现台前幕后的个性培养,只视之为流水作业的工具,加上邵氏嘉禾的片业制度湮没,传统行业里缺少接班人。电影界绝对面临一个后继无人的危机!

  六、得到大中华文化的融会,失去独有的香港特色。

  正如前文所述,重视内地市场乃大势所趋,为了讨好更多的群众,为了更迎合内地老百姓的口味,创作上,制作上,难免要作出妥协和调节。尤其是内地电影还有官方机构把关,审批尺度亦较严,到处是禁区,处处是忌讳。对一向没人管,习惯天马行空的香港电影人来说,这些都是掣肘。香港电影全盛时期,黄、赌、毒,男盗女娼、拳头枕头、怪力乱神、鬼怪狐仙,全不受限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的周星驰无厘头文化,更是香港所独有。这些题材,这些创作,今时今日来到内地市场都一定会碰壁。虽然五千年中国文化能提供的素材还是很多,但却并非香港影人所擅长。香港电影人,必须将过去行之当年的西方思维,转轨成东方思想,这当中,需要时间!

  七、得到愈来愈多颁奖礼,失去观众的关注和民心。

  香港电影金像奖到07年是第二十六届,已超过四分一世纪的历史。另外,两个影评人组成的颁奖礼,亦都过了十年。07年,政府还会支持香港国际电影节筹办另一个专攻亚洲电影的颁奖礼,类似戛纳和威尼斯的模式;另外,亚太影展亦大有机会明年移师香港,加上香港电台又要办一个回归十年的香港电影选举。07年,真的是颁奖礼何其多。然而,除了媒体不介意多些报道,得问广大观众,又有谁会真正关心?电影已愈拍愈少了,还办那么多的颁奖礼,你说是否是一种讽刺?

  八、得到免疫力,失去抵抗力。

  香港电影需要更多的保护、扶持和帮助,就像一个病人需要多打防疫针;这行为正好说明,香港电影已失去强身健体的自身抵抗力。

  蓬勃了二三十年的香港电影,到今天,令人感到最悲凉之处,是得到经验,却失去了朝气。愿电影业同寅,共勉之!

  文隽:香港著名电影人,香港电影金像奖在任主席,本报专栏作者。集演员、经纪人、监制和编剧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曾与王晶、刘伟强成立最佳拍档电影公司,创作《古惑仔》等系列影片。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