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季羡林“三辞”引发学界自省北大教授曹文轩:那些“大师们”应该汗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09:30 上海青年报

  季羡林先生入住301医院已经3年多了,但他对人生的思考并没有停止,本周他推出的《病榻杂记》虽然不厚,但他把自己住院这几年的思考都记在里面了。在该书里,季老提出“三辞”———辞“国学大师”,辞“学术泰斗”,辞“国宝”。季老此言一出,学界震惊,在这个“教授争相当大师”的时代,季老此举引发了诸多思考。

  (郦亮)

  季羡林的学问之深,现在恐怕没人会怀疑,即便被称为“国学大师”,也是让人完全心服口服的。可是季老在《病榻杂记》中却坚决要辞掉这顶光环。“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他说:“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是季老的晚辈,同在燕园,两人不但经常见面,还有不少书信往来。听到季老“三辞”,曹文轩并不感到意外,“季老是一个非常正派、诚恳的人,学术上也非常严谨。他们这批老一辈学者,都是非常谦逊的。”相比之下,曹文轩认为,当下的一些学者需要反思,“有的人可真的是连‘国学小师’也称不上,还自称‘大师’,真是汗颜。”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则认为,季羡林“三辞”背后所流露出的对“自由自在身”的渴望,正是季老晚年巨著不断的重要原因。“不但权力、金钱能腐蚀人,名誉、地位也能使人异化,一旦被腐蚀和异化,就不复自由自在,也就失却了创造力。所以有些人名气渐大,地位日隆,而创造力递衰,作品每况愈下,原因就在于此。”

  吴教授进一步指出,时下“大师”的帽子满天飞,这多半是商业炒作行为。“‘大师’不是‘培养’出来的,用行政手段封赠的‘大师’也未必是真‘大师’。‘大师’是在适当的环境下自然地成长起来的,最要紧的就是要有学术民主、自由创造的空气,而不是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