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一场独立电影人的盛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09:44 南方都市报

  十年文化大事记

  七十二变

  中国文化生态十年备忘录Ⅱ

  2001

  独立映像展

  2001年,《南方周末》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第一届独立映像展,近百位创作者和109部参展参赛作品第一次用行动探讨了纪录片在中国的存在价值。

  学院和草根的狂欢

  1980年,在昆明电视台工作过的吴文光凭着朦胧的感觉拿起了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了自己的一些“盲流艺术家”朋友,于是就有了纪录片《流浪北京》的诞生。吴文光的行为也暗示了这种独立制作人存在的可能。接下来,吴文光的《四海为家》、段锦川的《青稞》、,康健宁的《闯江湖》等等陆续涌出,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业余影像时代”的到来。

  中国电影特别是文艺片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匮乏让底层消息成为一个盲点,这也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了DV作者的创作热情。门槛低、设备低、资金低等近似随意的硬件让拍摄者们宽心,只要有一个想法,有一个朋友帮你举着麦克风,你就是一个独立的电影人。

  在这样的鲜活背景下,2001年,《南方周末》和北京电影学院主办了中国艺术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独立映像展,近百位创作者和109部参展参赛作品用行动探讨了纪录片于中国的存在价值。

  2001年9月,吴文光、段锦川、蒋樾、孟军、胡吗个、杨福东、吴楠、程耳、邵丹等来自四面八方的独立电影人围聚在一间小小的放映厅里,他们带来的作品也许青涩甚至不知所云,他们的影像不能代表中国乃至这次聚会的较高水准,但只是这一个小小的放映厅,这一部一部的短片,这一群一群的沸腾面孔,我们就该感恩,该明白在中国办成一件聚众之事,何等之难。“由于接到有关方面的通知,这样的电影节要立刻停止。原来定在电影学院闭幕式放映的贾樟柯的《站台》不得不改在郊区的汽车影院放映。只要还能看到电影,大家还是很高兴,我唯一的担心是几位出面的好友是不是要写检讨。”这是当时策划人的担忧,如今看来,还有着莫名的悲壮。

  9月22日开幕式与观影,来了王小帅、贾樟柯、路学长、何建军、章明,来了学院派与草根派,来了看热闹的和准备上祭坛的。这种拥挤一直延续到闭幕式,影片《站台》被安排在寒风凌厉的一家汽车旅馆放映,那气势恢宏的时代沧桑,消解了被体制压抑的意难平。

  几部获奖佳作

  《TALK》(导演孟军):9分40秒的动画片,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丰富的视觉呈现,对集体记忆的广阔展现,温暖的个人情感和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打动着观影者的心灵。这就是独立映像展上最终获评委一致通过的最佳剧情短片。

  而最佳纪录片《铁路沿线》(导演杜海滨),则用真实的力量震撼我们的心灵。听着流浪汉们讲着自己的故事、看他们用肮脏的手煮面炖肉掰食……那些居住在铁路沿线的拾荒者,他们玩世不恭又滑稽玩笑,我们看到的是掩埋更深的怨愤和自卑。

  13分钟黑白片《后房,嘿!天亮了》(导演杨福东)摘取了最佳实验短片奖,据说杨福东用

乐凯黑白电影胶片拍摄而成,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来自他工作积攒下来的三万多块钱。片中的四位演员身着曾经流行一时的军装、黑布鞋、手持刀剑,或流连于假山,或在街市中对打,或共处一室彼此仇恨又彼此依恋。这些看似荒诞却似曾相识的行为贯穿了整部影片,显示了每个人深陷在妥协中的一种自欺欺人的挣扎。

  在100多部来自民间的作品中细说这三部得奖作品,因为它们代表了当时纪录片前行的方向。当然还有一个层面,那就是它们都好看,都是有血有肉、踏踏实实的作品。

  纪录片的回归

  2001年往后,纪录片像一个长大的孩子,被大人放开了手脚,开始在阳光大道上奔跑。广州刚刚结束的由政府操办的纪录片展,

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专题,来自民间的更多自发的纪录片节日……那场轰轰烈烈的全民DV电影运动却悄悄退潮了,没有了杂音,没有了喧哗,纪录片反而更多更好,大浪淘沙使一切都回归了它本来的循序渐进与从容。

  文/蒋明图/王亮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