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草根文化崛起背后喜忧参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12:55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杨宁舒 有人说2006年是草根文化全面崛起的一年。从“超女”的热天下到“胡戈”的火四方,从北京的郭德纲相声到上海的蔡嘎亮脱口秀……来自民间的草根艺人通过网络、博客、影视等传媒,大面积地占领了人们的生活舞台,让鲜活泼辣、肆无忌惮的“草根文化”成为与精英文化相抗衡的一股新势力。对此现象,赞赏的称其为“不矫情,来自民间,贴近大众”,鄙视的批评说“粗俗,哗众取宠,难登大雅之堂”。那么,草根文化的火爆对主流文化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草根文化的出路在何方? 草根文化红火百姓喜闻乐见 若问2006年哪个娱乐节目最红?你会得到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等一系列同“平民秀”有关的答案。若问时下的网络红人是谁?答案中一定有“恶搞之父”胡戈。一会儿是“四大名著遭恶搞”,一会儿是“孔子遭恶搞”,一会是“金庸小说遭恶搞”……权威、主流价值观无一例外地在网络空间中被“戏侮”、解构和反讽。 网络的另一大红人非郭德纲莫属。“大家好,我是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2005年底,伴随着这样一声吆喝,郭德纲从默默无闻的“草根艺人”成为中国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相声大腕”,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而在上海,同样是“草根”出身的蔡嘎亮,正以茶馆脱口秀的形式,成为沪上最受欢迎的南派笑星。 面对这样一个草根群体和由他们派生的草根文化,一些专家学者会毫不客气地批评为低俗、哗众取宠、难登大雅之堂等等,但草根文化确实是因“俗”才可爱的。它不像“庙堂文化”那样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同底层人民零距离、心连心。这样的亲和力和民间根基很容易让老百姓接受。 草根成“英雄”引发价值取向思考 “勇于尝试、不计得失”被一些社会学者视为大众社会心理的积极转变。第一批成功的“草根英雄”,很快成为当今年轻人的偶像———在郭德纲的剧场里,众多“钢丝”高举条幅,不惜巨资支持与追捧偶像;在“超女”的全国巡演现场,每当主持人念出一个名字,全场就掌声雷动,一呼百应,粉丝们因为得到一个偶像签名,就热泪盈眶…… 当越来越多的“草根艺人”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草根文化的弊端和缺陷也暴露无遗。“超女”们的名气大实力弱、郭德纲的拿熟人和亲友开涮、蔡嘎亮的“有色”笑话上电视就见光死等等,让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事实:“草根文化”并非优秀文化的代名词,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辩证看待。有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大众确实需要娱乐,关键是我们怎样调整娱乐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应该让公众参与到“如何避免低俗化”的讨论中并形成舆论监督。 看来,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精华与糟粕同在“草根”尚需引导 应该说,草根文化中取悦、迎合大众的那部分内容,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使草根文化贴近大众、生命力顽强,也可能使其变成“伪文化”和“劣文化”。 以原生态、粗、俗见长的“草根文化”,正面临难登大雅之堂的真实困境。一些著名艺术家就批评郭德纲说,为了剧场效果不择手段,什么笑料都用,失去了艺术的追求。针对在上海走红的蔡嘎亮,上海市曲协主席说:“他们不是专业演员,他们说的不是曲艺。” 其实“俗”并不可怕,如今被我们供奉在艺术殿堂里的“高雅艺术”当年也是“草根文化”,从《诗经》到《国风》、从元曲到京剧,无不来自民间,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到官方、由草根到庙堂的发展过程。因此,所谓的“草根”发展到一定时期,很可能会影响主流文化甚至被后者吸收,从而真正步入艺术的殿堂。关键是我们怎样引导“草根文化”的健康发展,而“草根文化”本身也面临一个自我提高的课题。 链接 草根文化《现代汉语词典》里以“草”为首字的词条有66条,却没有“草根”一词。追根溯源,“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roots,始于19世纪的美国,彼时美国正沉浸于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 草根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的,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