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对鸡毛蒜皮的集体倾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09:20 南方都市报

  十年网络关键词

  七十二变

  中国文化生态十年备忘录Ⅳ

  Blog

  博客

  谁也不能断然否定博客乃至播客等网络媒体跻身于主流媒体行列的正在进行时。理论家尚未就新媒体的变化及其概念达成一致看法时,新媒体浪潮已经汹涌而至。在网络新浪潮的大势中,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既敏感,又迟钝,既任性,又无助。

  由BBS到Blog,我们看到技术的便民趋势。BBS需要版主维持虚拟的秩序,参与者需要“灌水”获取虚拟的地位,而Blog更像一个“任我行”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技术越来越“傻瓜”,只要会开关电脑、会打开网页、会简单注册、会敲几个字、会贴图,你想拥有多少个Blog就可以抢注多少个。比起曾经流行的个人网页,Blog更简单也更容易“疯”魔无数积攒着说话欲望的网民。

  Blog是Weblog(网络日志)的简称,亦称部落格,网络日志的撰写者通称为博客(BloggerorBlogwriter)。谁是博客之父,网上争论不休,难有准确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2001年是世界博客的重要转折年。博客因为“9·11”灾难而名声大振,许多亲历灾难的幸存人士撰写的博客,比专业传媒人士更准确地传送了现场实况,更深入地思考了生命的脆弱与暴力的可耻。天灾人祸——战争、恐怖主义袭击、自然灾害、疫病肆虐等,所有技术都无法准确预测并做到同步传送,但新媒体已经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实况直播,技术水到渠成地解除了信息封锁。在许多国家,作为新兴媒体的博客,已经成为新闻的重要生产者,进而影响到传统媒体和现实生活。诸如美军虐囚丑闻等国际重大新闻事件,很多是由博客率先发韧,然后波及到传统媒体。

  Blog传入中国,应该是2002年。2002年8月,博客中国(Blogchina)开通。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博客只是少数数字玩家的新鲜

宠物。这种不冷不热不咸不淡的困局最终由女人戏剧性地打破。每一个历史的拐点,似乎都站着一个女人。在中国博客发展史的重要拐点旁边,也站着两位女性:木子美与徐静蕾。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此二人谁也不想跟对方扯上关系,但事实上,她们各自大相径庭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中国网民的眼球,堪称中国新媒体浪潮中的“双生花”。

  木子美与徐静蕾,分别代表了两种与当前国内工商业水平极不相称的后现代表征:女性身体的“暴力”消费、信息的无意义重复。尤其是信息与意义的严重脱节,是博客在中国错位嫁接之后最主要的表现。

  2003年6月19日始,木子美在博客中文网(blogcn.com)发表网络性爱日记,随后引发震惊中国的“木子美冲击波”,两大博客网站服务器因访问量的骤增而几近瘫痪。《新快报》率先平面报道,各门户网站随之跟进,网络媒体的缺乏冷静使“木子美效应”无限放大。作为个人行为的公开宣示,木子美挑战了摇摇欲坠的中国传统道德观。作为当年度最轰动的社会事件之一,并非“红颜祸水”的木子美,却打开了本土大众对女性身体的网络消费的灾难之门,木子美成为网民施暴的对象。“璩美凤性爱光碟”在网络上的传播,是本土大众的网络窥阴癖的路演;步木子美后尘的诸多女性日记书写者,则使网络窥阴癖成为博客传播的常态。木子美现象中,伴随着“身体消费”而来的还有网络虚拟法庭的道德审判,“道德大批判”从此成为中国网络的特有现象。

  博客因木子美博得大名,个人博客随之遍地开花。木子美事件预告了博客的书写风险与不祥之兆:博客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私人日记,个人隐私分分钟可能被“偷袭”,自家院子不再安全,野合与室交随时都可能流入网络,成为网民共享的资源。就中国网络的现状而言,中小学生上网人数近年大幅增加,儿童不宜的情色与暴力信息如何隔离,成为官方与民间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在个人现实生活空间,公私界限被打破,身份隐匿所带来的短暂自由有着随时消失的危险;文体娱乐开始极速发展,“性”息昌盛,“色”彩缤纷,单一的博客取向挤压其他种类的博客生存,人文空间日益逼仄,技术难以扭转的社会缺陷凸现。

  而徐静蕾,似乎以反方向的方式证明了主流审美情趣在中国仍然强大有力。当“老徐的博客”突破千万大关成为“中国第一博”的时候,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意味着,不是芙蓉姐姐式的网络红人成为博客霸主,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电影明星、散发着知性美的漂亮女性赢得了点击率的示爱。有人甚至因而庆幸,本土大众的病态审丑终于可以暂时告一段落。

  但恰恰是从“中国第一博”身上,我们看到,个人魅力无法为博客信息的重复与无意义开脱。刻薄一点说,很多中国人都有点“话痨”的毛病,聒噪在博客浪潮中格外突出。当那些点击率最高的博客文字转化为书面纸质印刷体的时候,它的可读性大大降低,“博客书”在书市的集体败北,充分说明日常博客文字的琐碎无力。尽管博客群、博客圈子开始吆喝叫卖,但博客内容之狭隘是显而易见的,日常生活的庸俗“美学”大行其道。博客对鸡毛蒜皮的集体倾诉,使信息与意义严重分割,而博客对绯闻丑闻隐私的日夜唠叨,又使网络日志的初衷随风消散。

  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浊同样无鱼。回顾中国博客的特殊发家史,令我更赞同波德莱尔的说法,物质进步与精神进步是两回事。

  胡传吉

  图:

  图为皮影戏《隆中对》。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博客日益成为“个人身份证”,不仅展露个人鲜明印迹,而且以交互链接方式扩展了交际空间。写作博客,强调的是个人化的一以贯之,而阅读与链接博客,强调的则是趣味的一致。诸葛亮隆重高卧,纵论天下,自有逐臭者“三顾”。故选择《隆中对》为配图。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