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与中国有关的另类名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09:42 金羊网-新快报

  ■翟华

  天涯何处无芳草,世界各地有名人。走动的地方多了,名人自然也就见得多了。在我看来,这些“名人”大概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全球范围内的名人,比如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英国足球帅哥贝克汉姆、世界钢琴王子郎朗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种名人是在本国范围内的名人,红透神州半边天的“超级女声”便是典型代表。虽然“超女”李宇春曾经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但那一期刊物实际上只是面对大中华地区发行,借着超女的人气多卖几本杂志罢了。至于第三种名人,他们是比较特殊的一群,在本国默默无闻,但却是在侨居国大红大紫的名人。在中国的文化和经济逐渐融入世界体系之后,与中国相关的这第三类名人是越来越多了。

  比如有这么一个加拿大人,三十多岁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

相声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不消说这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洋笑星大山。但是在加拿大问起大山的本名MarkRowswell,他的同胞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在中国,类似大山这样的洋名人还有不少,比如央视国际频道的主持人大牛,就是来自英国的留学生。电视台的“外国人才艺大赛”和“同乐五洲”节目,几乎每个星期都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外国人在表演,节目收视率长盛不衰。同样,在国内不甚知名但在国外出了风头的中国人也有不少,特别是近年来侨居西方国家的华裔作家直接以外语创作,声名鹊起成为读者和评论界追捧的对象。举例来说,美籍华裔作家哈金就连续荣获国际海明威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小说大奖福克纳奖;留学法国的中国女孩山飒的小说近年来也连续摘取了法国法兰西学院奖、龚古尔处女作奖和新年奖。

  但是细分析一下,这些在中国出了名的外国人和在外国出了名的中国人其出名的内涵都有所不同。先说在中国的演艺界老外名人,他们在舞台上展示的往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相声、武术、民歌。客观地说,如果从艺术的角度看,这些洋明星恐怕连国内县一级文艺团体的水平都达不到。但是中国观众为什么会为这些外国客捧场呢?我琢磨着有两个原因。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或把外国人当成鬼,或把外国人当成神,鲜有将其视为同类者。”所以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把外国人当成小鬼子了,看他们在台上出的洋相,感到很可乐很开心。第二个原因是把外国人当成神了,连神都来学说我们的语言,所以感到很自豪。中国人尤其喜欢听见老外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如果外国人说一口北京土话或者别的什么地方的方言,效果更好。我把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归纳为“大山现象”。我在国外二十余年,曾在亚、非、欧的四个国家长期生活,会说两门外语,但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才艺大赛”,也没看见任何一个因为会说当地国家语言而走红了的其他外国艺术家。

  我们再来看一下在国外出名的几位作家。哈金获得国际海明威奖的

短篇小说集《辞海》(OceanofWords,中文版名《好兵》)反映了作者在“文革”前后的军旅生活体验,另一部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小说《等待》(Waiting)则描写了“文革”时期一个军医的爱恨情仇故事。最近获得福克纳奖的作品《战争垃圾》(WarTrash)则是一部用回忆录形式撰写的长篇小说,由一名中国老人自述战争时期身为战俘的故事。如果说哈金在中国的丰富人生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的内容,但是我们注意到,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高中起就到法国留学的中国女孩山飒用法语写作的获奖小说《围棋少女》(LaJoueusedeGo),也是以中国传统的围棋为契描写了1937年前后
抗日战争
期间的故事。即便是从语言本身来说,哈金和山飒虽然分别以英语和法语写作,但是他们的成功却不在于他们已经成为了语言大师。以哈金为例,他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中文习惯说法,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在哈金之前,一些华人作家请美国人帮忙将作品整理为地道的英语,但效果反而不理想。说到底,哈金和山飒的魅力来自他们的中国北京,代表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文化。

  由此可见,外国人在中国出名和中国人在外国人出名,都离不开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可以说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也就容易出名。不信我们做一个假设,让大山在中国用带着洋味的中文写加拿大军人保卫边疆的故事,或者让山飒用纯熟的法国土话描写巴黎中学生的生活,他们还有可能成为名人吗?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