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春赶集:第57届柏林电影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09:18 新民周刊
BY董铭 当年美国人在促使创办"西柏林电影节"时,就把它作为对抗苏联东欧阵营的文化战线,直到1974年,才有第一部苏联电影出现在柏林的展映厅里,柏林电影节才真正算是国际电影节。因此无论是从电影节的历史成因,还是当今世界电影的格局上来看,今年的柏林电影节美国以7部影片参赛并不为多。索德博格、科波拉、德尼罗、克鲁尼、布兰切特、洛佩兹等等,好莱坞主流电影人的集体出击,也说明了美国人对于这个舞台的重视。 柏林电影节从来不避讳它的"政治色彩",金熊的初衷就是冷战对抗的产物,它从一出生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德尼罗的《牧羊人》,索德博格的《模范德国人》都是描写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和事件。洛佩兹主演的《边境城镇》也是对当今社会、民族矛盾的关注。德国导演斯蒂芬·罗佐维斯基的《伪造》则更为直接,讲述国家间运用政治经济手段相互攻击的往事。此外,让人颇为感慨的是,入选影片中还有捷克新浪潮代表人物耶日·闵采尔的作品。当年他凭借《严密监视的列车》一举成名,后又因为《弦上云雀》被当局禁映,成为残酷政治的牺牲品。如今重回人们视线,所带来的《我为英格兰国王服务》,同样是通过普通人的经历,回顾东欧历史的"政治背景"影片,完全符合柏林的口味。 相较于去年的女性话题,今年组委会主席迪特·科斯利克抛出了"个体,国际化"的新主题。基于这种关注,巴西影片《我父母度假的时候》讲述了一个男孩在独裁时代成长的经历;以《野芦苇》成名的法国导演安德烈·泰西内带来了反映欧洲艾滋病爆发的《证人》;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丹麦导演比尔·奥古斯特则把目光对准了关押曼德拉的南非监狱和狱卒。其实这些个体都脱不开社会的环境,时间总是证明历史的必然,政治无处不在。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气候寒冷的柏林来说,"早春"尚未到来,新的电影年度已经鸣锣开场了。去年,德国本土电影夺得了最佳男女主角、最佳艺术成就等重要奖项,间接带动了全年的观影热,创下了7.5亿欧元的本国票房纪录。这对于电影产量远小于邻居法国的德国电影工业来说,不能不承认是柏林电影节的部分功劳,其结果也反过来激励了新电影的创作热情。 这些年来,电影节的主办方和参展方,都愈来愈重视影片的参展和公映的同步,以求达到最大的票房价值和宣传效果,名利兼收。于是,我们看到今年参赛的22部影片中,多数影片同时在公众院线上映,普通观众都能在情人节那天,同时欣赏到法国的《玫瑰人生》和美国的《模范德国人》,电影节的宣传,无疑将提高票房的成绩。尤其是好莱坞的发行商深谙此道,三大国际电影节都成了他们预热市场、叫卖全球的理想舞台。相比之下,中国影片在海外宣传则尚有不少差距,尤其是中小成本的影片,不是重视不够,就是颇为被动。李玉的《苹果》在接到参赛通知时,尚未确定最后版本,临行前才通过国内的审查,如此手忙脚乱的状况,不仅是经验上的,更是意识上的不足。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