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草根”“学术”应互为补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08:59 东方网-文汇报

  有人说,阎崇年真走运,上了央视《百家讲坛》,火了。但是,70岁才“摊上好事儿”的阎崇年,昨天在上海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却说,心里特别惦记的,是自己十年笔耕不辍的百万字专著《清朝开国史》。因为没有时间看校样,这本我国第一本翔实讲述“清朝开国史”的学术专著,已经在中华书局“躺”了两年之久,而这期间,《正说清朝十二帝》和《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下)却一本接一本地出。有时候,走不走运还真讲不清楚。

  大众学者应成气候

  阎崇年是应新华传媒创办的《新华书摘》报之邀来上海演讲的。他认为学术界本来就有不同的分工,有书斋里的学者,也需要面对大众、做普及的学者。做学术的就应该有学术腔,做普及的就应该“迎合”大众的口味,这就像京剧就得有京腔,越剧就要有越剧的味道。其实,大众学者早已有之,像以前编写《中国历史小丛书》和《世界历史小丛书》的都是一流的学者,包括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出的《中国文化丛书》,网罗了王思治、郭松义等一批大学者。而英美等国,早就形成了一个专攻文化普及的学者阶层。所以,阎崇年认为,学术不仅仅是学者的内部需要,大众学者应成气候,向民众普及历史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历史学的功能是多元的,第一是学术功能,就是写学术论文和专著,主要同本行的学者交流;第二个功能就是资治功能,《资治通鉴》不能说没有学术价值;第三就是大众普及,让非历史专业出身的读者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提高文化涵养。大众普及是历史所趋,更是史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别称我是清史专家

  阎崇年对记者说:“现在大家喜欢叫我清史专家,但是我真想通过你们报纸澄清,不要称我是清史专家。因为清史的范围太广。清朝不是十二朝吗?有一位老先生说过,你能断下一朝就不错了。”重点研究“清朝开国史”的阎崇年称自己为“天命朝11年专家”。“就这一朝,我可以说所有材料都看过了。要说没看过的,估计是个考古新发现什么的,但是,我肯定会比一般人先知道。”42年来,阎老潜心于满学和清史研究,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清朝通史·太祖朝》等20部专著,《努尔哈赤传》获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

  “

心灵鸡汤”大补精气

  阎崇年说,现在各地都在开设文化类讲坛,有人指向于丹说她的玩意不是学术,是心灵鸡汤!我说心灵鸡汤挺好的,它不是个贬义说法,只要是大补中国人的

传统文化精气,就是好事!治史要经过千锤百炼,讲史更要尽量准确地传递历史信息,尽量避免主观臆断。草根历史不管怎样走红,不管发行量多少万册,也威胁不了学术,这两者的对象是不同的,完全没有必要互相谩骂,而应该宽容以待。

  本报记者陈熙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