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我们看得更多,你们各取所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4日09:44 南方都市报

  娱乐鉴证科的电影版今天有了点小小的变化,我们找来网上新冒出的韩片专家小韩来讲韩国电影,找来资深港片粉丝魏君子来讲港片。

  希望,你我的眼界都可以越来越开阔。

  ——编者

  韩气袭人

  小韩专栏

  《老千》的人生

  《老千》

  Warofflower

  导演:崔东勋

  主演:曹承佑、金慧秀

  2006年出现了一系列改编自畅销漫画的韩国电影,但之前颇受期待的《公寓》和《多细胞少女》票房失败,多少让投资公司有些泄气。不过紧接着的《老千》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最终以680多万观看人次的骄人战绩,跻身于韩国影史十大卖座片,也让制片方们对漫画改编类电影重拾信心。

  《老千》作为一部韩式赌片,摒弃了香港赌片夸张的一面,通过生动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精巧的场景构建、机智幽默的语言和辛辣讽刺的表现手法以及娴熟的电影语言,再现了一个真实的赌徒世界,带给观众的则是视觉的享受(眼花缭乱的赌技/时尚化的角色)、游戏的愉悦和赌博胜负的刺激感。

  影片通过赌之花郑老板的旁白,将观众引入高尼的不悔人生,灵动的摄影和洗练的剪辑则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神奇而充满诱惑的老千世界。故事从高尼拜师学千术到他为师父报仇,这位主角始终以英雄的姿态出现,随时解决身边出现的任何难题,带给观众一个光明的结局。可以说,他的形象更接近于香港赌片中的主角们。

  而与高尼纠缠不清的蛇蝎美人“郑老板”的妖媚出场,也让观众眼前为之一亮,与导演崔东勋的前作《犯罪的再构成》(又译《汉城大劫案》)相比,本片中的女性角色不再只是男性角色的陪衬与装饰,她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但在一个被男性主宰的粗暴世界里,她还是被利用着。老千平京长、高尼的搭档高光烈以及之后悉数登场的各色赌徒也是形象鲜明,其表演也极富个性,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老千人生。

  和徐英满的漫画原作相比,改编后的电影减少了出场人物,淡化了部分情节,故事背景也从60年代移植到了90年代。电影中出现的电视新闻画面(1994年倒塌的圣水大桥和1995年的三丰百货商店崩塌事故)不仅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通过高尼对两则新闻前后不同的态度,还原了一个日渐沉迷赌盘、追逐虚妄欲望的赌徒形象。

  如果说这是关于男人成长的故事,那么它过于轻盈——奢美有余,分量不足;如果说这是关于欲望的故事,那它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俗世诱惑下的龌龊人性。

  出前一片

  戴乐专栏

  也许德尼罗还是更适合做演员

  《特务风云》

  TheGoodShepherd

  导演:罗伯特·德尼罗

  主演:马特·戴蒙、安吉丽娜·朱莉

  《特务风云》这个电影,罗伯特·德尼罗准备了10年——私下里,他把这个电影叫做自己的“宠物”。如果不是1993年德尼罗的导演处女作《四海情深》(ABronxTale)没收回投资,这个电影可能更早和我们见面。不过虽说十年磨一剑,德尼罗的这部电影也让人觉得“不过如此吧”。除了回忆和现实的衔接过度耍了点小花招,其他方面表现平平——也许他还是更适合做演员。

  几条线索、几个人物的并行,这对所有的导演来说,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就像去年乔治·克鲁尼的《辛瑞纳》(Syriana),为了讲述清楚,有意分了若干段落,但还是落了个“十分难懂”的名声。这次德尼罗似乎为了显示自己“手艺”高超,还用了倒叙之后交叉行进的手法,结果《特务风云》比《辛瑞纳》还要难懂——你一刻也不能走神,还要记住每个人的脸,否则下一刻出现的剧情,你可能完全理解不了。从这一点来说,德尼罗的导演水平和乔治·克鲁尼真的差不多——但是乔治·克鲁尼的剧本是自己写的,比下来,老德尼罗还是输了一阵。

  马特·戴蒙似乎成了这两年好莱坞的新宠,不管是正经的大导演还是玩票的,都喜欢用他。这次他演的特工和动作型的“伯恩”完全不同,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表情,确实很难演。

  这个片子里还看到了许久没见的乔·派西,真是老了啊,上次看他演的电影还是《致命武器4》(LethalWeapon4),都8年前的事情了。这几年老人家没什么消息,偶尔能看到的就是和二十几岁的小姑娘结婚又分手,Fans给他拍照他打了人家一拳——这个老家伙活得倒真像他在电影里的那些角色。

  港片残卷

  魏君子专栏

  李小龙在地狱收大力水手为徒

  《李三脚威震地狱门》

  导演:罗棋

  主演:梁小龙、唐菁、申一龙、曾志伟

  从《馒头血案》到《武林外传》,从《大电影之数百亿》到《追爱总动员》,从2006到2007,中国影视的恶搞势头持续升温,似已蔚为风潮。对此现象,有人欢欣,有人忧虑,有人无谓。就我而言,则认为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别以为只有老外的影视恶搞历史悠久,单说咱这华语影坛,成型的恶搞片都可以追溯到38年前王晶老爹王天林拍的《神经刀》。

  到上世纪70年代末,港台恶搞片更是层出不穷,王羽的《独臂拳王勇战楚门九子》、洪金宝的《肥龙过江》、成龙的《一招半式闯江湖》、姜大卫兄弟的《猫头鹰》均噱头十足,让人会心一笑。其中又有一部《李三脚威震地狱门》(1977),无论剧本还是制作,都堪称粗制滥造,然而其恶搞想像力天马行空,即便今天见多识广的观众,看来也会觉得荒诞不经。

  《李三脚威震地狱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小龙死后在地狱创办“精武门”,与独臂刀王为友,收“大力水手”为徒,迷倒以杨贵妃为首的中外美女,打败滋事者007邦德、荒野大镖客、盲侠座头市,大战阎王、钟馗、木乃伊、吸血鬼、僵尸……最后重返人间!

  坦白说,只要你做过白日梦,照样可以编出比《李三脚威震地狱门》更无聊、更无逻辑的剧情。但问题是,你只是想想而已,30多年前人家居然真的拍出来了,而且是梁小龙领衔主演,打斗场面颇可一观,搞笑、情色也佐料丰富。尽管当时港台电影的恶搞手段大多局限于“拿中外电影经典角色开涮”这一招,但眼见青蜂侠、独臂刀、邦德、盲侠、大镖客个个戏仿得惟妙惟肖,也足以令某些影迷倾倒。

  《李三脚威震地狱门》还是曾志伟正式参与台前幕后摄制的电影处女作。之前他只能在张彻的《哪吒》和刘家良的《陆阿采与黄飞鸿》中跑龙套做武师,直到这部《李三脚威震地狱门》才升任助理导演和演员(饰“大力水手”)。有趣的是,日后曾志伟执导的《猫头鹰》(与姜大卫合导)、《小小小警察》,演出的《精装追女仔》、《电影鸭》,监制的《大丈夫》、《大电影》……几十部作品都是恶搞片——若追本溯源,《李三脚威震地狱门》堪称滥觞。

  电影纪元

  magasa专栏

  运动(motion)就是情感(emotion)

  《最后的和弦》(1936)

  TheFinalChord

  导演:道格拉斯·瑟克

  如果不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的那些电影,被当时的戈达尔等人在《电影手册》上毫无节制地赞美,道格拉斯·瑟克(DouglasSirk)可能现在还被认为是一个二流的文森特·明奈利(VincenteMinnelli),那么也不会有多少人留意到他为第三帝国拍的电影了。

  《最后的和弦》(TheFinalChord)是瑟克早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那时他进入电影界刚刚两年。1933年纳粹的上台,让众多20年代的影坛老将仓皇出逃,所以必然会有一大批新人涌现出来,维特·哈兰(VeitHarlan)等在舞台上工作多年的艺术家都先后转战银幕,瑟克也不例外,于1934年和德国UFA电影公司签下了第一份合同。

  20年代,瑟克曾积极投身剧场,是当时十分活跃的新锐话剧导演,通过改编莎士比亚、莫里哀、克莱斯特的名著建立了声誉。对瑟克来说,这段岁月的意义在于深入领会场面调度的威力,将来在另外一种艺术媒介——电影——中,他会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舞台剧,瑟克还精通艺术史,对贝多芬音乐、杜米埃与德拉克罗瓦的绘画作品都深有研究。《最后的和弦》用到了贝氏的第九交响曲,而德拉克罗瓦的画作更是启发了他电影的视觉风格。虽然早年并未参与过电影的创作,但瑟克对魏玛时期的无声电影烂熟于胸。他反对2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表现主义风格,因为在汉堡受到艺术史家欧文·帕诺夫斯基的影响,接受了中世纪肖像艺术传统的一些观念,又十分迷恋象征的手法,我们在他好莱坞时期的影片中时常见到镜子、花朵之类物件的运用,这早在《最后的和弦》中已可窥到端倪。

  30年代中期,情节剧一度成为第三帝国电影的主流(当然这是在宣传电影之外),受到中产阶级观众的欢迎。在和犹太籍老婆离开德国前,瑟克被看成是德国情节剧的代表人物。《最后的和弦》说来情节十分滥俗,如同瑟克后来的许多影片都离不开圣诞之类的节日,本片是从新年开始的,说一个赤贫的女人将襁褓中的孩子送人,后又投身于收养了她孩子的指挥家家中做保姆……

  1936年夏天,《最后的和弦》在莱比锡公映,有媒体评价说这是当年最激动人心的电影。我想这成功离不开音乐的运用——瑟克怎么说来着?音乐加上正剧,就是情节剧了。当然这并非百试不爽的类型秘方,只不过说明音乐的运用对瑟克的重要性罢了。放到40年电影生涯的大背景下,《最后的和弦》是瑟克电影观念苏醒的源头,他在试图发展一种新的电影风格,他渐渐明白,摄影机的存在是电影最关键的一点,运动(motion)就是情感(emotion)——这是在剧场里永远也无法得到的。

  日以继夜

  cbvivi专栏

  不煽情,已心碎

  《一升的眼泪》

  导演:冈村力

  主演:大西麻惠,浜田光夫

  当初看电视剧版《一升的眼泪》的时候,每次片尾曲响起,已经死去的女孩藤木亚也的照片一张张浮现时(电影和电视剧都是改编自真实事件),都不禁会自问一句:倘若不是美丽的泽尻英龙华,而是一个与事件中的女孩一样相貌平平的演员在演这个故事,感动度会不会降低?看了演员不是那么漂亮的电影版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一升的眼泪》讲述女孩藤木亚也患上“脊髓小脑病变性症”,一点点失去自己的生活并死去的故事。亚也的信条是“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死亡面前轻易就放弃自己”,亚也用自己最美好的10年来与病魔抗争,最终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电影女主角大西麻惠在电视剧版中也扮演过一个角色,与纤瘦的小美女泽尻英龙华相比,她的相貌和身材都更接近亚也。

  由于长度关系,电影版没有办法容纳那么多细节,只能从亚也的日记中选择了最能体现坚强的一些部分来表达。和电视剧一样,电影几乎没有用力煽情,因为那些剧情本来就足够让人心碎。而关于开篇那个问题,我找到的答案是,美女演主角会吸引我去了解这个故事,但后来在故事中受到的感动,则无论演员是谁,都是一样的。

  标准影迷

  卫西谛专栏

  CC版的成濑

  《女人步上楼梯时》

  导演:成濑巳喜男

  日本,1960,CC版第377号

  《女人步上楼梯时》是成濑巳喜男在东宝晚期较为重要的作品,题材与十年前田中绢代主演的《银座化妆》类似,写一个在银座酒吧工作的女人,既要维持自己高贵的尊严,又必须为家庭不断付出;既要守护对死去前夫的爱的贞洁,又渴望获得新的感情依赖。

  刻画生活在悲观之中又坚韧的女人,似乎是成濑电影一贯的主题之一。他的作品与小津那种随遇而安的心境不同,而是把人物置于近乎窒息的社会压榨下,“仿佛耗尽自己,偏又收拾起勇气”。另一方面像《女人步上楼梯时》这样的作品,也有研究者称之为“情节剧包装下的具有戏剧性的纪录片”,它生动记录了1960年代日本银座地区的夜生活,许多人挣扎在贫困之中,而另一个中产的富有阶级正在兴起。

  这部电影有着精准的正反打、画面调度与镜头运动,同时有着精准的人物内心描摹。女主角是成濑后期御用的高峰秀子,她从《售票员秀子》开始主演他的《闪电》、《妻子的心》、《浮云》、《流》、《作为女人》、《女人的历史》等十余部影片。在高峰秀子的自传中,她称这位平静温和的老人为“坏叔叔”,他曾向秀子说很想拍一部“没有布景、没有色彩、清一色白背景的电影”,不久便离世而去。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