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为什么联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09:58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钟刚 实习生周思帆

  如果对这几个月的文化生活稍做回顾,就可发现“博士联名”是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文化事件之一。“博士联名”抵制于丹,百名学者签名力挺汉服,以及发生在去年底的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使“博士联名”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组。

  在对公共话题发表看法时,博士们为什么热衷于联名这种方式?联名背后有些什么潜藏的问题?我们该怎样解读接连不断的“博士联名”事件?

  当代知识分子表达渠道单一

  最近,有数百位学者、博士在天涯社区发帖,建议将“汉服”作为

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根据倡议书公布的专家组联系方式,记者联系了参与者之一、吉林大学历史系学生迟月璐。迟月璐说,“当时在网络上和一些朋友认识,对汉服的推广,大家观念一致,认为应该弘扬传统。北京奥运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就策划了这次联名。”据迟月璐介绍,签名来源有两种形式,一是网络上征集,二是主动联系一些有来往的学者,至于最后公之于网络,他们一致认为,“要扩大影响,为人所知,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对这一事件保持关注的

北京大学社会学家郑也夫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联名的方式,在最近20年来尤为流行,在这个阶段以前,形式要更加多样,方式更为多元。现在动不动就签名,并且拉上一帮具有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其他形式的采取,难度会大很多,比如写文章,有没有发表的平台?有多少人读到?能否形成影响力?这应该都是联名者所考虑的。”“当代知识分子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在知识分子公共化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博士联名’的小传统,其根本还是在于知识分子表达渠道的单一,如果有更多的形式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的自由市场进行争论,又何必这样?”郑也夫还认为,“博士联名”,实际上还是有话语空间问题。你有没有勇气拓展话语空间?你可否公开地、激烈地发表不同的意见?就目前而言,这都还需要勇气,与之对比,联合起来在网络发言更为简单易行。

  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与专业性

  躲在书斋做学问,是大众对知识分子的普遍认知,但是,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积极踊跃地参与到了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专业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分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先生就曾撰文发问,“随着知识体制的日趋完善,当代知识分子不得不生存于知识体制的内部,这几乎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既然‘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可复生,那么是否有可能在现代知识体制内部做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呢?”

  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一般将其界定为越出专业领域,经常在公共媒体或论坛上就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分析和评论的知识分子,或是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而把自己专业知识予以大众化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的知识分子。许纪霖先生认为,对于公共知识分子来说,他的专业知识是极为重要的。

  回顾“博士联名”事件,博士们维护传统之心虽然得到了一部分网友的拥护,但是,他们的主张却和大众生活存在一定的背离,比如圣诞节之抵制,比如对“学术超女”于丹的炮轰,都遭遇到了不少批评。而他们的专业修养,更普遍受到了质疑。有学者批评,博士们抵制于丹的战斗檄文,除了愤怒,看不出作者任何古典文学修养和一名知识分子的专业立场。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原始出发点应该是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但是,在社会讨论的参与中,又不能不注重公共化的表达。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单一失守,都可能导致参与的失败。许纪霖在分析公共知识分子时,也提到了公共化时值得警醒之处,“对于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来说,在两者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很好的合理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分子自由的、批判的、超越的精神不死。”

  

博士,为什么联名?

  ■图:百名学者联名力挺的汉服,你喜欢吗?

  ●专访张世保

  (武汉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他们的行为使儒学蒙羞

  新快报:你如何评价最近连续三起“博士联名”事件?

  张世保: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事件”基本上都是由一些持守儒家立场的学者和学生发动的,其中有些人甚至还是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文化民族主义者。他们的文化观实际上是大有问题的,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视而不见,偏颇地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一个人如果不信奉儒家文化就不是中国人了。他们秉持儒家文化的立场,这当然是他们的自由,但他们以此来拒斥文化的多样性,则是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相违背的。

  新快报:席尔斯说过,知识分子永远是神圣的,对于普遍的、神圣的问题永远感兴趣,而且试图作出自己的解答。在“博士联名”事件上,有人认为,他们重视对普通的热点问题的参与,但对问题的重点并没有去追问和试图解答。

  张世保:对,他们在“维护”,并非“建设”。从表面上看,他们是为了维护儒家文化,但实际上,他们非但不能维护儒家文化,反而是对儒家文化的极大戕害,因为他们的所思所为,使其“攻乎异端”的霸道作风显露无遗,从而使得儒学的声誉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BBC

  

  专家学者们,请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

  作者:三脚猫拉拉

  现在中国的“博士”都快成SB的代名词了,不知道是可笑呢还是可悲?作者:何必

  专家、学者可以有自己的意见,而且还可以是建设性意见,不过,请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别一天到晚把口水浪费在于国计民生无补的炒作之中!作者:赵丰年年

  我就不明白了,这些所谓的学者,所谓的博士都是什么货色?所谓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当前,我是不信的。我还是认为,穿汉服参加开幕仪式,就像大家耍票一样,好玩,如果让所有的运动员都来穿,除了证明中国人陷在一种古老的圈子里证明不了什么。作者:娄底秦云

  良知和理性在很多时候只能是人们的一种盼望,奢侈的盼望。大多数中国人都在做着“大国崛起”的美梦,自然容不得他人批评半句。于是民族主义抬头了,排外主义出现了,自满自大外衣下的自卑更是凸显了。丑陋不丑陋有时候不是拿面镜子就能照清楚的,可能需要的是反省,跟一个较高标准比较后的深刻反省。作者:tiantihai

  那些学者们老搞形式主义。一个民族的独特标志不是服饰,而是内在的修养和这种修养的外化———精神。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和继承,而不是在一些表面文章上下工夫。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