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可辛谈单纯中学时光 称这十年兼顾多满足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02:38 新闻晨报
1997年,陈可辛的《甜蜜蜜》成为那年金像奖最大的赢家,囊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等9项大奖;十年后,他完成了投资高达3亿元的大片《投名状》,成为能够拍动作片的“真正”香港导演。陈可辛说,自己的这种转变,就好像一个乡镇的中学生跑到大城市读大学一样,不过让他最为怀念的仍然是那段单纯的“中学时光”。 《甜蜜蜜》,甜蜜的“中学时光” 记者(以下简称记):还记得十年前《甜蜜蜜》大获全胜的夜晚吗?当时什么心情? 陈可辛(以下简称陈):当时很紧张,我之前也有过3、4次提名,但是从来没像那次这么紧张。因为那一年《甜蜜蜜》是大热,所有的人看到我都说,这次的大奖一定是你的,有了期望自然就会紧张。有些时候理性和感性会有矛盾,理性告诉你,事情要看开,感性却告诉你,不拿奖会很丢脸。我当时年纪轻,不成熟,如果放到今天,会轻松得多。 记:还记得拍《甜蜜蜜》时的情形吗? 陈:我拍很多影片都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把每部戏都当成最后一部电影拍,觉得拍什么都要用尽最后一滴血。但是,《甜蜜蜜》真的是我拍得最轻松的一部戏。当时我还拍《金枝玉叶2》,两部戏一起拍,我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了《金枝玉叶2》,《甜蜜蜜》就变得毫无压力了。 记:现在回头看,那个时代是怎样的一个自己? 陈:当时正处于事业发展的第一轮,心态比较天真、幼稚,往一个方向猛冲,拍各种自己喜欢的电影,那也是我最值得怀念的时候。很多人说,一个导演要拍很多部才知道究竟哪种适合自己,我也是。等到我冲到一个地步后发现,哎,我好像“中学毕业”了,电影中的错误少了,自己对于整部电影的掌控慢慢变强了。 这十年,兼顾多了满足少了 记:这十年间你拍出了不少大片,《如果·爱》就获得很不错的成绩,现在达到了什么水平?大学毕业了吗? 陈:还没有大学毕业呢,我本来就大学没有毕业嘛!(注:陈可辛在美国洛杉矶读的大学,但是未完成学业)其实之后的感觉很不同,经历了香港电影工业的大衰退,然后慢慢地接触内地市场、接触好莱坞。就像一个原本在乡镇读中学的孩子,本来是第一名,后来考到了大城市读大学,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懂,很多事情必须兼顾。这样一来,考虑的东西多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创作的满足感就会下降,成就感也不如以前。 记:怎么会想到拍摄《投名状》的呢?是为了迎合市场对于大片的需求? 陈:当年我最喜欢的电影就是邵氏的经典动作片《刺马》。人家都说我是文艺片、爱情片的导演,但是外国人对于香港导演的印象就是动作片,你不拍动作片,跑到好莱坞没有人认识你。所以我想,好吧,那就拍拍看吧。 记:这么多年来,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部? 陈:其实呢,我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不是这些得奖的作品,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些更为个人化的电影,比如《嫲嫲帆帆》、《如果·爱》,它们没有《甜蜜蜜》那么出名,大众更喜欢《甜蜜蜜》。比如《如果·爱》,故事没有《甜蜜蜜》那么完整,里面的误点也很多,但我依旧很喜欢这部影片。 二十年后,中国电影会到更高层次 记:现在很多香港导演选择和内地合拍戏,原先的自由创作精神会不会受困? 陈:我的影片都是自己做主,我只会拍我“十分爱”的剧本,所以几乎没有受困过,包括早期的《双城故事》、《风尘三侠》等影片。后来我自己有了公司,也监制了很多影片,但同样是自己喜欢的。当然,做导演确实要兼顾市场。例如《如果·爱》,因为大家不喜欢看文艺片,所以我就把它拍成了一部歌舞片。其实,香港导演要在内地市场找到生存空间一定是有方法的,但绝对不能是前几年那种手法,为了适应内地的法则,随便剪一个版本在内地上映,这样就跟内地观众断层了。 记:你认为香港导演如何才能在内地如鱼得水? 陈:相比于去迎合其他市场,内地市场容易多了,毕竟大家是在一个文化体系中长大的。我想,用心去拍,总能赢得市场,我们可以寻找一些更为宽大、更为人接受的人文题材,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和层次。 记:这样会否使得香港电影的特色逐渐消失? 陈:就像中学毕业时会舍不得中学的同学,大学毕业时会舍不得大学的同学,但是你终究会明白,人生是要继续的,天真是会失落的。罗马帝国都不见了,香港特色不见了也没有什么。十几二十年后,生态都不同了,那个时候,相信整个中国电影会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是好事。徐时芬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