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的“乐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02:47  京华时报

  □松风竹雨

  油乎乎的红烧肉吃多了会腻味,嫩脆清香的小竹笋吃多了嘴里也会冒清水。我是说,安意如近期出版的一系列“古典”解析作品,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到“附魂”于乐府的《陌上花开缓缓归》(作家出版社2007年3月版),初读一二篇,尚觉清新爽口,然而一本接一本地读下来,却觉得作者的解析似曾相识。

  必须肯定的是,安意如的确是个富有智性和感性的才女。其文字清丽脱俗、典雅安和,有宋词风韵。但就其对乐府的解析而言,则远不如古今集注。

  一来,她对古今集注的借鉴太多,有时甚至就是将不同版本的名家点评来个串串烧。她对乐府的解析,不过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将其散文化,顺便填充一些相关史料,并进行合理的煽情和臆想。乐府自身简洁的丰美被破坏,“风月无限”(安意如语)的结果是清香竹笋有了红烧肉的油腻味。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一文为例,里面的解析文字几乎全出自古人评点,安意如不过是穿针引线。而《西洲曲》原文160字,可以说道尽采莲女子的多情与幽怨,安意如将之扩展为数千字散文,不过是将其意境进行拖沓、冗长的还原。

  二来,她对乐府的解析大多落入俗套。以《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为例,她所写的关于谢安的奇闻逸事,以及“如果没有谢万的领兵失败……想来安石是不会出山的”等等,虽说不上路人皆知,但至少稍读过点古书的,都是心里有数的。安意如可能忘了,在中国,对古诗词研究精深的专家学者以千百计,而有较深古文功底的草根百姓更以千万计,其中熟读或较熟悉乐府的人绝不在少数。

  近些年来,众多作家都在历史的尘土里拼命挖掘,向古人、古事、古书讨生活。恕我直言,除偶尔出现的少数优秀作品外,大多数作品不过是粗劣的复制。安意如以其出色的文笔,来一意从事这项工作,是对自身才情的浪费。

记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