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他要观众适应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10:32 南方都市报
武侠大说 温瑞安专栏 张彻在中国影坛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他的作品阳刚味很重,说白了就是暴力+血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听说张彻又有一部新戏上了,大家涌入电影院,就是要看盘肠大战(就是英雄好汉多受歹人暗算而致剖腹,他还苦战不休,最后把肠子打个结又咬牙死战下去——当然,有时张大导也觉得太血腥了,他行了好,把衣服的袖子在腹间打个结,遮掩一下,象征象征就过去了),就是要看以一敌十、敌百(那时还不是另一位“万人敌”张大导:张艺谋时代,无法动用部队和千万同胞协力,所以才没有机会以一敌千、敌万),就是要看浴血苦战(那时邵氏影城番茄酱多不是拿来炒菜醮薯条、汉堡包的,有时还缺货叫急呢!)。大家(尤其影评家们)一面讥笑这种现象,但一面又不得不承认:不管在港在台、在新在马、在东南亚,张彻式的电影还是部部过百万(那时过百万好比现在过千万票房的风光),而且每一部都拍出了一些风味、水准、创意和峥嵘侠气来。 张彻的暴力+血腥,要表达的主旨却是:侠与义,不下流、不媚俗。也许可以这样说,他的风格,就是阳刚,侠义和武打,外加一些诙谐率真,他的风格和映象,连同他独特的诠释演绎方式,打动了观众,让观众适应、认同甚至喜欢上他的作品,而不是因为观众喜欢血腥加暴力等原素,他才来迁就、屈从。没有这回事。他始终不变,而且以不变应万变。他在全盛时期能大红就是他的万变不离其宗。到他体力衰退神采不复时也因为他不能因时迁世移而应变。张彻始终是张彻。 这种先身受暗算而盘肠大战,遇伏以寡击众的浴血苦战,在张彻电影里比比皆是:在《十三太保》里,是狄龙虽死犹不倒、独守桥头护主撤离。在《独臂刀》里,是忠仆谷峰护主身中多刀而奋战到底。《马永贞》的陈观泰如是,《报仇》的狄龙、姜大卫如是,《洪拳小子》的狄龙、傅声皆如是,《剌马》的陈观泰、狄龙亦如此。《独臂刀王》好一些了吧,主角王羽不死,但他最器重的后辈弟子宗华依然逃不过穿肠刀下仍抵死护主力战的场面。 血流了一地。但豪侠之气,却在张彻电影里大气磅礴,傲然屹立,一点也不收敛,一点也不脸红,一点也不因时代价值变迁而韦小宝化,更一点也不瞻前顾后,畏首藏尾,虽然不能靠血洗长街就无敌于天下,但他的确已杀出一条独步武林的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