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潮 浪花淘尽英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1日01:58  新京报

  在西方电影界,神秘、奇幻的中国武侠电影已经走过了它最为风光的一段旅程,但是那些电影中或多或少蕴含的东方传统文化却引发了西方观众更多的兴趣。

  在日本和韩国,中国的古典名著不仅作为传统读物被翻译出版,更衍生出游戏、漫画,成为流行文化的一支。在这些名著中,“三国故事”最受青睐。

  在西方,它是“忠义”精神的旗帜,在东方,它是流行、畅销的代名词,“三国”故事的改编热潮于是顺理成章的汹涌而至。吴宇森的《赤壁》、李仁港的《见龙卸甲》、张婉婷的《三国演义之红玫瑰与白玫瑰》、宁浩的《千里走单骑》,以及《貂禅》、《桃园三兄弟》等一批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明朝那些事儿”还被今天的中国百姓津津乐道的时候,“三国”也许在明年以及更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全球影视界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三国潮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潮浪花淘尽英雄

  【缘起】

  2002年6月,吴宇森导演携他在好莱坞拍摄的首部战争片《风语者》返港举行首映式,其间在谈到后续的拍摄计划时,他首次提到,已经酝酿许久的一部取材自《三国演义》的影片将进入筹备阶段。

  2004年8月,曾经参与投资《卧虎藏龙》的保利华亿传媒正式对外发布消息———电影局于8月5日正式批准了故事片《赤壁之战》的摄制电影许可证(影单证字[2004]第129号)。

  吴宇森通过他的工作搭档张家振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我们希望能把在美国拍戏吸取到的经验带到中国,令此片非但在创作上令人惊叹,在制作上亦非常严谨,绝不浪费。”

  【项目开动】

  一个月之后,吴宇森亲自造访北京,在美国工作期间,他收到了两份由国内年轻编剧兰小龙和王倩创作的《赤壁之战》的故事大纲———这是至今“赤壁”可见的最早的文字素材———故事大纲让吴宇森非常兴奋,他决定亲自回国,与国内的投资方以及中国内地的“三国”专家进一步切磋剧本,与此同时,著名编剧邹静之接受了保利华亿的邀请,他和兰小龙、王倩成为执笔《赤壁之战》的第一批编剧。离开北京之后,吴宇森又先后前往杭州、富阳、横店、上海、无锡、苏州等地,他一面探访三国人物的后人,查阅尚存的史料,一面到周边的影视城看景,在江南之行中,他还约见了邹静之等三位编剧,基本确定了《赤壁之战》的风格和脉络。

  在吴宇森造访北京期间,本报成为唯一一个对吴宇森进行独家专访的平面媒体,导演在采访中首次透露,希望能跟周润发、李连杰、梁朝伟等一班演员好友合作,国内方面,陈道明、姜文则是他最为欣赏,也最想请到的演员。在随后接受央视新闻频道《高端访问》时,吴宇森又提到了在《孔雀》中有精彩演出的张静初,实际上,她才是吴宇森心中“小乔”最初的理想人选。

  在返回美国之前,吴宇森告诉记者,“如果不是还有两部好莱坞的片约要完成,我恨不得留下来马上拍这部电影。”

  【剧本难产】

  2005年5月,吴宇森以竞赛单元评委的身份出现在法国戛纳,他联手其他六位国际知名导演,为联合国基金会拍摄《看不见的孩子》也在戛纳电影节上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然而真正让吴宇森牵挂的是始终还是剧本创作阶段的《赤壁之战》。在此期间,吴宇森再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采访的话题围绕故事人物展开,吴宇森第一次透露:“这部电影的主题之一就是要为周瑜‘平反’。”“在《三国演义》里面,孙刘联军能战胜曹操,最大的功臣是诸葛亮,但是我在查过很多史料后发现,赤壁大战的真正灵魂人物是大都督周瑜。历史上的周瑜绝不是小气鬼,也不是嫉妒狂,他甚至对孔明有几分欣赏,另外,他喜好音乐、剑术,风流倜傥,堪称文武双全。这个人物我已经和周润发谈过好几次,他已经答应留档期给我。”虽然在吴宇森的心中,周瑜、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早已了然于胸,但是剧本的实际进展却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顺利,直到2006年的2月,邹静之的第一稿工作台本才正式交出。吴宇森看过剧本之后,接受投资方的建议,向另一位著名编剧芦苇发出邀请,由他对主要人物做进一步的丰富。

  此时,影片的开机时间也顺延到了2006年底。

  2006年5月,全球电影业最为权威的行业刊物《国际银幕》突然传出“索尼哥伦比亚有意投资《赤壁》”的消息,消息称吴宇森的搭档张家振已经将《赤壁》的英文剧本交给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高层,并寻求在制作和发行渠道的全面合作。这一则英文报道随即也引起了国内关注这部影片进展人士的猜测,坊间开始流传“保利华亿因为资金问题无法与吴宇森继续合作”。

  【定局开机】

  2006年8月底,中影集团举行新闻发布会,与吴宇森和张家振共同投资的狮岩公司签署了合拍协议。中影集团财务总监姜涛透露中影集团将出资1000万美元,并由此获得该片在中国内地地区的发行权。3个月之后,中国台湾地区的中环集团和日本的艾回集团作为本片的另两大投资商也相继浮出水面。为《赤壁》奔波两年有余的保利华亿传媒“出局”,成为不争的事实。

  2007年2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欧洲电影市场”上再次传出《赤壁》的消息,该片的国际发行公司Summit宣布《赤壁》的投资从5000万追加到7500万美元,该片在亚洲地区将剪辑成各两个小时的上下集,亚洲以外地区则剪辑成两个半小时的单集。

  在电影节期间,近10个国家与Summit公司签署了《赤壁》版权的购买备忘录。

  几乎都是在同一时间,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与导演吴宇森在北京“煮酒论英雄”,韩三平提出,2008年,《赤壁》将在中国票房产量最高的暑期档和贺岁档同时出击,“创造新的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2007年4月7日,筹划了四年之久的《赤壁》在河北涿州影视基地正式开机。

  ■导演阐述

  真正的英雄要求生

  在《赤壁》的开机仪式上,吴宇森说这是他“怀揣”了18年的一个梦想,从影片风格到故事走向,从人物个性到音乐画面,吴宇森早已“心中有数”。2004年,当他第一次收到两位年轻编剧的故事大纲时,便奋笔疾书写下了一份长达17页的“导演阐述”。三年之后,《赤壁》的剧本几经修改,也许已经找不到三年前第一稿大纲的踪迹,但是回头看看吴宇森的这些阐述,却能发现它依然是这部影片的“指南针”。

  【人物设置】

  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除了根据一些史实外还需要额外加工,加入一些现代人能够“代入”的人性真实面。如现今世界上已难找到一个像我们故事中的周瑜、诸葛亮、赵云、关羽等人,既存在忠义又饱含智慧,既潇洒又怀有心力理想的传奇人物。

  但感觉上他们又好像存在于我们身边。或蓦然惊觉观者自己就是周瑜、赵云。因为这种精神人皆有之,只是未被发掘而已。我们纵不能大幅地改变这段故事的历史事实。但在人物的设计上可加入一“现代”人的气息,让观者深深地呼吸得到。

  我觉得剧中小人物的故事可以变成励志的故事,尤其现今许多年轻人,因为承受不了种种压力和意志力低,纷纷以自杀收场,令人十分痛惜。他们实在需要一些好的启示。再说现代人的思想,甚至是西方人的思想,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求生,不是求死。

  【故事结构】

  关于各主要人物和小人物之间的感情戏,若以比例而言,应只占三分之一或多一些,另外的三分之一是武功。

  这包括攻守策略、战斗、阵势、火烧连环船和最后的乌林大决战。余下的三分之一是智慧,这是最能表现中国人的大智大勇,也是最能增加观众的感受刺激的一大元素。这包含着三雄(周瑜、诸葛亮、曹操)斗智,各出奇谋。有如一盘精彩的对弈。对弈之中又可见出感情、智谋和反败为胜之快感。更有以弱胜强的智慧,人战胜自然的智慧和人性关怀的智慧。贯穿全片的“大感情”是忠义精神。

  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推动整个戏的感情、节奏、动作和气势的主要力量,也是不用多废言语笔墨,深入浅出的让观者感受到和呼吸到的精神力量。

  【影片气势】

  说到本片的大格局、大气势、众志成城以及紧扣心弦的气氛和高潮,很像1962年的美国战争片《最长的一天》。该片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反击德军而一举成功、成仁的故事。最后一幕盟军挽滩进攻,其惨烈程度和一气呵成的氛围,就很像赤壁之战的东吴联军,火烧连环船由水上打到陆地的情节……

  在世界的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很值得我们景仰的。

  他们的情操,他们的人格和他们的贡献在每一方面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也带给我们许多不凡的影响。所以我很注重“赤壁之战”中的三国人物所带给我们的意义。处理历史性战争场面亦然。从战争的角度上我们要表现出一种气度,一种关怀,从人性的角度上我们要表现出一份高尚的情操。

  【画面风格】

  我并非想拍一部叫人沉重得抬不起头来的《赤壁之战》。我是想拍一部既有新意,情感动人,又令人十分兴奋的历史片。这“兴奋”包含着积极的人生意义和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如能同时表达出气壮山河的浪漫,则叫人更为兴奋。

  我很注重视觉艺术,很喜欢以景寓意,以物传神,有时更喜欢诗意浪漫的画面构图,但同时也很注重气氛,故在设计每一个场景,甚至是战争场面,能够把我国美丽的景色、古迹,哪怕是一草一木,峡谷小径都写入场景中。务求能表达出诗画一般的中国。

  在写景之余,我也很注重动作片的视觉艺术。纵使我曾拍过不少美国的商业大片,以往我的风格是把动作融入感情,着重动作的美感也着重动作所传达的意义。尤其在传达一种凛然正气,或高尚的牺牲精神时,我会用极其浪漫化的技巧结合强有力的画面构图表达出来,有时又喜欢以景、物的象征寓意剪接入动作中,如我经常运用白鸽子。我还注重动作的刺激性,新鲜感,以及向难度挑战,“赤壁之战”正好提供了以上元素。(口述吴宇森)

  (三国人物造型取自光荣公司游戏)

  专题统筹:邹波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张文伯 刘玮 特约撰稿:李戎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