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泳的“破天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09:12  金羊网-新快报

  □人物名片

  谢泳,1961年出生。山西榆次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师范专科学校英语专业,1995年起调入黄河杂志社。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研究,方向一是储安平与《观察》周刊,一是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

  ■新快报记者 钟刚 实习生 周思帆

  只有专科学历的民间学者谢泳近日受聘于厦门大学。他本人从来没有想到,他的一次工作调动竟然引起那么多的关注、讨论以及担忧。谢泳受聘被人称为“解放以来高校用人史上的一个特例”,而谢泳和厦门大学在今后的磨合更成为关注的焦点。

  谢泳受聘的样本价值

  尽管外界议论多多,但是,谢泳依然每周六“雷打不动”去太原旧书市场淘书。“我平时在旧书摊闲看,主要买一些对以后研究工作有用的材料,因为自己平时对几个学术问题比较关心,心里明白要寻找的东西。人到中年,不在学术机关工作,就没有什么压力,所以积累材料较为从容。”

  显然,不久之后这样的生活将被打破。谢泳在《黄河》杂志的同事刘淳称,编辑部近日已在筹划给谢泳饯行。在9月份的新学年里,谢泳就将站在厦门大学的讲堂授课。目前已经收到厦门大学商调函的他,正在处理《黄河》杂志的交接工作,不过,“正式办理调动手续还需要一段时间”。

  对于外界的热烈讨论,谢泳尽力保持低调,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谢泳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对于受聘一事却仍然相当谨慎,“中国有些事情还不好说,只有我去上了班了,报了到,才算落实了。至于到厦大中文系后讲授什么课程,目前还没有确定。”

  据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介绍,谢泳的工作调动缘于去年7月。当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到厦大讲学,周宁和他谈到人才问题,杨玉圣向周宁介绍了谢泳。其后,周宁让谢泳填妥厦大岗位聘任申请表,系务会讨论通过后将谢泳的材料送国内著名学者评审,他们包括北大教授谢冕、南大文学院院长董健,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这些学者对谢泳的学术成就和研究能力给予很高的评价。最后,谢泳的申请经过各个职能部门的讨论并最终获得通过。

  

谢泳的“破天荒”

  值得观察的磨合期

  在中国现当代教育史上,破格受聘的学者并非谢泳一例。当年蔡元培就曾礼聘没有学位头衔的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而陈独秀不负所望,对北大文科成功进行了整顿。陈寅恪当初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时,也没有文凭,但以其深厚的学养成为拥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四大导师”之一。

  不过,陈独秀、陈寅恪与谢泳所处环境已不同。陈独秀、陈寅恪当时进入的大学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而谢泳则处于行政主导学术的时代。在大胆用人之后,两者之间能否成功磨合,更考验着谢泳和厦门大学。

  谢泳的专业是知识分子研究。出版人莫之许认为,在当下,知识分子研究的最佳场所实际上并不在学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院知识分子逐渐丧失导引社会的力量,主导权由知识人向媒体人、法律人、经济人的转移。即使是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最多也起到事后解释和总结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当今中国之学院体制,或许并非研究知识分子与社会关系的好场所。

  如果说谢泳的研究方向具有自主的可把握性,那么,学院的制度能否顺利地接纳民间学者谢泳?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对此持乐观态度,“在刻板的学院制度下,能否以学术尺度和学术良心为前提,让谢泳保持学术自由和学术品格?我对此比较看好。另外,这件事对谢泳也是一个考验,因为有些待遇、津贴他可能拿不到,这是制度,全校教师都是一样的,在操作上无法给他开绿灯。”

  不过,观察者显然没有周宁那么乐观。长期在行政权控制下的高校,导致了陈丹青辞职,张鸣“罢官”,旷新年被迫出走等等事件,作为同样的管理模式的厦门大学,会以怎样的制度创新来解决普遍的问题,考验的显然不仅仅只是智慧,而是冲破旧有管理格局的勇气。

  居于厦门的专栏作家连岳抛开高兴与担忧,认为其中的实验性对于当前的高校更有价值。无论如何,这都将是呆板的用人机制下一个新的缺口。“无论将来的合作成与败,今日这种不拘一格的方式都是对的,成则说明大学精神还有一条活路,不成则说明大学官场化大功告成。谢泳被同化,那就自证为分一杯羹是其最终目标。我们这些旁观者,什么都不会失去,所以应该乐见这种实验的开始。”

  (倩茹/编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