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当代编剧为何缺席名人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10:32  新京报

  这星光闪耀的名人堂背后透露出一丝引人深思的信号,那就是曾经以编剧为主导的“话剧史”在当代中国已经完全转换为以导演和演员为中心的天下。

  致敬6尊者中有三位编剧老舍、曹禺、欧阳予倩(集编导演于一身),两位导演焦菊隐、黄佐临和演员英若诚同时也是剧本的翻译家。而在当代部分8位话剧名人中,袁泉、濮存昕、于是之、焦晃是演员,赖声川、孟京辉、林兆华、徐晓钟是导演,幸好赖声川同时还身兼“亚洲最具原创力的编剧”这一荣称,不然编剧这一角色在当代话剧名人堂中几乎要集体沦陷了。

  这一现象不能被归于提名者的偶然失误或票选结果的不合理,任何结果背后都自有其存在的客观性,无论是编剧地位下滑还是缺少拿得出手的当代经典作品,这名人堂正揭示出编剧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缺位已非一日之寒,而以导演为中心、以演员为招牌的创作模式正日渐成为主流。

  编剧地位的边缘化与80年代伊始先锋戏剧一味崇尚形式的求新求变、忽视文本及人物的建立这一风潮有关,更因为过分强调“导演中心制”的模式而加强,当文本在戏剧舞台上任人宰割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只有导演和演员成为主角而编剧退身为可有可无的角色,无论是出于职业尊严或是功利需求,好的编剧人才都会转投他途。国有院剧团热衷于“大制作”的传统使得许多年轻编剧的作品没有机会登上舞台,也阻断了编剧通过实践持续成长的可能。这些因素如果不能有根本性的改变,承担为话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量体裁衣之重要职责的编剧缺位,还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当代话剧缺乏原创力的因果怪圈。

  导演手法可以日新月异、长江前浪会被后浪覆盖和替代,再伟大的演员都将年华老去而新人能够也必须接替,惟有经典的文本本身可以万古常青,记录下其所在时代的点点滴滴与人类亘古的爱恨情仇,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减色,甚至在千年之后重放光彩。正如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汤显祖、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中西方戏剧史,我们又怎能期待没有高水准编剧的中国话剧舞台未来能大放异彩?

  《茶馆》、《雷雨》、改编国外剧本不能做中国话剧永远的饭碗,既然影视剧或小说的改编都无法替代专为戏剧而撰的剧本,那么重提对戏剧剧本创作的重视就理应被提上未来“百年大计”的议事日程。我们固然为话剧名人堂金字塔顶闪烁的明星导演和演员欣喜,但更希望构成金字塔基的戏剧文学创作能够“基业常青”,因为任何时候,戏剧都是集体的创作与团队的艺术,编剧、导演、演员这三匹马中任何一匹瘸了腿,都跑不出好成绩。

  同样,在名人堂闪烁金光的星空中,未来或许还应该为那些伟大的制作人、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等预留座位,没有他们,仅凭导演和演员,如何支撑起话剧的天空呢?

  □水晶(北

京剧评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