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黄佐临 海派丰碑,倡导“写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10:48  新京报

  「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

  代表作:《夜店》、《布谷鸟又叫了》、《中国梦》

  黄佐临(1906-1994)

  黄佐临是中国现代最有影响的戏剧导演兼理论家,海派话剧、上海人艺的缔造者,为中国引入了布莱希特戏剧体系。

  著名导演、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黄佐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话剧艺术的人。早年在英国留学时,黄佐临曾跟随剧作家萧伯纳学习戏剧,从而坚定了艺术信心。抗战期间他在上海租界开展“孤岛”戏剧运动,带领苦干剧团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话剧演出。新中国成立后,黄佐临参与创建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长达44年,他还提出“写意戏剧观”,并为此进行了颇具胆识的理论探索和舞台艺术实践。在戏剧界,黄佐临与焦菊隐并称为“北焦南黄”。

  

黄佐临海派丰碑,倡导“写意”

  萧伯纳说:“如果黄(佐临)想有所成就,他千万不要做门徒,他必须依赖本人的自我声名,独创一格。”

  20年代黄佐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读书时曾将自己写的剧本寄给萧伯纳,表示对他和易卜生的崇拜,他得到了萧伯纳的回信:“如果黄想有所成就,他千万不要做门徒,他必须依赖本人的自我声名,独创一格”(黄佐临译)。此后,从30年代戏剧在上海的兴起,到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六十年的中国引入,黄佐临对中国戏剧开创自己“写意”之路的影响不言而喻。如果同为天津人的焦菊隐是因为开创了北京人艺的戏剧风格而成为“北焦”,那黄佐临则因为自己对戏剧“写意”观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当之无愧地成为“南黄”。

  黄佐临原名黄作霖,笔名佐临。祖籍番禺人,生于天津。早年在天津读书时酷爱戏剧。1925年到英国留学,但却热衷戏剧,自编自导自演了《中国茶》等短剧。

  1935年黄佐临再度赴英,在伦敦戏剧学院学习导演,1937年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这段经历让他在话剧盛行的三四十年代将欧洲话剧传统带入中国。1938年他任教于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从1939年抵沪,在上海孤岛和沦陷时期先后在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上海艺术剧团任导演,创作了大量广受欢迎的戏剧,与李健吾等人称为“上海滩四大导演”。1942年他以“齐心合力、埋头苦干”为信约,与黄宗江、石挥等人创办了苦干剧团,先后导演了《边城故事》、《蜕变》、《大马戏团》、《荒岛英雄》、《金小玉》、《梁上君子》、《乱世英雄》、《夜店》、《秋海棠》、《升官图》等,成为他戏剧导演的巅峰时期,形成他独到的艺术风格。

  1946年参加创建文华影片公司,指导第一部讽刺喜剧片《假凤虚凰》,也是中国第一部英语拷贝。1949年黄佐临导演了影片《表》,第一次选用了非职业演员和没有名气的演员。1950年黄佐临参与创建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长达44年,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在大力实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同时,开始引进并实验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先后导演了《布谷鸟又叫了》、《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急流勇进》、《第二个春天》、《霓虹灯下的哨兵》、《伽利略传》和《中国梦》等。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实戏剧观盛行的六十年代,黄佐临创造性地提出了“写意戏剧观”,倡导创立中国当代的、民族的、科学的演剧体系。在新时期的戏剧发展中,他发起的戏剧观大讨论起到“解放”戏剧观念的作用。

  黄佐临在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格鲁托夫斯基等戏剧流派介绍给中国戏剧工作者,共导演了话剧、电影百余部,并培养了大批戏剧、电影工作者。1994年他病逝于上海,两年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设立“佐临话剧艺术奖”(佐临奖)。

  1999年,其女黄蜀芹将黄佐临生前珍藏的3000余册英文书籍和140余件手稿、信件、文献、照片、著作等一并捐赠给上海图书馆,包括萧伯纳与黄佐临交往的一些文献。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姜妍 金煜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