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古老技艺蜀锦织造亮相成都国际非遗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1:16 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6月4日电(记者王秀琼 冯昌勇)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成都展区,不少游客围着一台巨大的木质机器,满脸好奇地这儿看看,那儿摸摸。一会儿,一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动作麻利地爬上5米高的机楼,开始他每天的任务――与12000多根线打交道,要在正确时间和位置,用正确地力度拽出其中正确的线。 在旁人眼里,这项复杂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对25岁的田朝兵来说,这只是手工织造蜀锦的18道工序之一,名叫“拽花”,那让人眼花缭乱的12000多根线就叫“钦线”。 作为去年中国公布的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蜀锦织造技艺在今年5月23日至6月10日亮相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怀着让更多人将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手工织造蜀锦技艺传承下去的希望,田朝兵和他42岁的师父贺斌,把他们的清代大花楼木质机搬到了成都新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 只听木质机“吱呀”作响,在6米长、5米高、1.5米宽的织机上,徒弟坐在织机花楼上手起手落,提升经线,师傅坐在机下丢梭织纬,上面提一次钦,下面投一次梭,打一次纬,一经一纬循环往复,一幅红底金花、“方圆绮错,极妙其穷”的蜀锦便缓缓织就。 事实上,蜀锦织造这项靠口传心授存活了2000多年的古老技艺,它所承载的历史远比12000多根钦线丰富得多。 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而又因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居“四大名锦”之首,其兴于汉,盛于唐,发展于明清。明艳的色调,特有的图案纹饰,独到的织造技艺,构成了蜀锦意蕴深厚独有的美。 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手工织造蜀锦仍避免不了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的命运,这一古老技艺和它所承载的独特的城市记忆面临着衰亡的威胁。 去年,蜀锦织造技艺成为中国首批公布的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今年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成都两位蜀锦老艺人――78岁的叶永洲和63岁的刘晨曦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更年轻的人被地方政府授予了蜀锦织造技艺“继承人”称号,那就是贺斌。 据贺斌介绍,目前在整个四川省,专门从事手工织造蜀锦的人只有十来位,其中老艺人就占了七八位。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全手工织造蜀锦的高附加值。贺斌师徒俩现场织造的不到一米的作品,价格就在4000至5000元,图案更精美、工艺更复杂的蜀锦也就更加昂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