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戛纳"这般为60华诞庆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11:09  新民周刊

  60年来,戛纳这个广大的舞台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让踌躇满志的年轻电影人们一展才华。

  撰稿 摄影/董铭(发自戛纳)

  60年一甲子,在中国人看来是一轮新时代循环的开始,远在万里之外的戛纳也同样如此。当年届99岁高龄的电影"曾祖父"曼努艾尔·德·奥利维拉出现在开幕式上,牵着舒淇的手宣布这个"电影家族"的生日时,我们的期待里,又有了新生。

  大师也成了明星

  4月末拿到入选影片名单时,每个人都在惊叹,今年的阵容太强大了。5位曾经拿过金棕榈的导演,加上非竞赛单元的迈克·摩尔、侯孝贤等人,已经让人翘首以盼红地毯上的壮观景象。

  许多明星一生也只是个明星,在镜头前被人追捧,不会成为令人敬仰的大师。而真正的大师从不在意是否被影迷认出,举手投足时却比明星更加充满了魅力。5月20日早上8点30分,专为戛纳电影节60周年华诞而拍摄的短片集《每个人的电影》(Chacun Son Cinema),在卢米埃尔大厅举行世界首映。影片邀请了35位国际著名的导演,每个人只有3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个与电影有关的故事。在影片结束后的11点,罗曼·波兰斯基、安哲罗普洛斯、维姆·文德斯、科恩兄弟、加斯·范·桑特、南尼·莫雷蒂、大卫·柯南伯格、北野武、简·坎皮恩、肯·洛什、达内兄弟等32人同时出现在了新闻发布会布努埃尔大厅,其中也包括了陈凯歌、蔡明亮、侯孝贤和王家卫4位华语导演。而当最为年迈的葡萄牙导演奥利维拉到场时,其余31位导演全体起立鼓掌,向这位电影老人致意,整个电影节的气氛此时达到了高潮。

  这场多年难遇的导演齐聚,实在是为了戛纳60大寿而预备的盛宴。这个法国的海滨小城,5月里注定要成为世界电影的首都。

  60年对于影迷来说,实在是有些漫长,如今许多在家看碟的年轻影迷们,都很少接触过五六十年代以前的影片。虽然拜DVD文化之赐,很多古旧的拷贝都被重新数码化,可文化背景上的断代,社会环境上的隔离,实在是让今天的观众很难理解当年的经典之作。在《每个人的电影》的新闻发布会上,波兰斯基面对某位记者幼稚唐突的问题,拂袖而去,留下了一句"你们根本不关心电影本身",成为了本届电影节不大不小的一个插曲。幸而,作为艺术影片最坚实的舞台,戛纳电影节一直注重保存这些电影传统,趁60周年大庆之机,推出了不少回顾活动和专题讲座。

  除了周日的这场导演大聚会,戛纳电影节的组委会还特意安排了马丁·斯科赛斯的"电影基金"讲座,同样齐聚了14位导演,侃侃而谈。场外的戛纳市区里,遍布建筑物的大幅海报今年特意换成了彩色,星光大道旁竖起了历届电影节的精彩图片展,海滩上每夜放映获奖的经典影片,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来来往往的影迷和游客们:戛纳电影节,已经60周岁了。

  推陈出新的电影大寿

  "推陈出新"或许就是今年戛纳的主题,也是最终颁发奖项的指挥棒。请功成名就的大师们大肆露脸,给他们以荣誉上的褒奖,也让他们撑起红地毯和讲座上的人气场面。而最终的各大奖项,却被毫不吝啬地授予了新人后辈们,这才是真正的鼓励和赞许。金棕榈给了只拍过两部长片的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孟鸠,评审团大奖给了第二次入选的日本导演河濑直美,评委特别奖则给予了从未执导过影片的伊朗女孩玛赞·莎塔碧。此外获得最佳导演的朱利安·施纳贝尔刚从画家兼职导演,也只能算拍过3部长片的"新秀"。相比之下,只有30岁出头的费斯·阿金拿过金熊奖,成了获奖者中最有资历的电影人。

  之前列表上的一串大师们,只有加斯·范·桑获得了一个荣誉性的60周年特别奖。科恩兄弟、昆汀·塔伦蒂诺、大卫·芬奇、贝拉·塔尔、库斯图里卡等人一无所获,索科洛夫预料到此番将无功而返,根本就没来戛纳,王家卫能用《蓝莓之夜》开幕,已经算是评委会主席雅克布给足面子了。

  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各大放映厅,情形就如同克里斯多夫·奥诺雷的参赛影片《情歌》一样:大师是用来致敬缅怀的。《情歌》用模仿对位的手法,向整整一代法国新浪潮致敬,把许多似曾相识的画面拉入观众眼帘,唤起人们的感慨,又插入新鲜的亮色。同样的,组委会的选片排片也煞费苦心,每次大师登场之后,紧接着就附上一部新人新作。让聚光灯下的王家卫带着年轻的孟鸠前后首映,用缓慢冗长的《驱逐》冲淡《十二宫》的紧张惊悚,再把幽默童稚的《我在伊朗长大》佐以冷傲深重的《伦敦来人》,最后献上库斯图利卡拿手的狂欢式"Happy end"。一场新旧搭配,各色齐全的饕餮。

  出现最终这样的获奖结果,也需要在评委身上找些原因。相较两年前的58届,也是大师云集,可那时有两届金棕榈得主库斯图利卡和"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尔达在评委会里压阵,最后的赢家依然是老而弥坚的达内兄弟。可这次评委里,主席斯蒂芬·费里尔从未被戛纳垂青,贝鲁奇奥、皮可利、希萨克也无甚获奖经历,还有3个年轻貌

  美的女演员和1个只能算圈外人的诺贝尔奖得主帕慕克,实在是镇不住台下的一众成名大导。当然,反过来想想,这或许也正是本届组委会试图放开手脚,力捧新人的妙招吧。

  基石里的电影活力

  今年戛纳另一个明显之处,就是政治色彩的淡化,个人主题的回归(至少在竞赛单元如此)。没有出现去年《风吹麦浪》和《政坛大鳄》那样尖锐的政治立场的影片,大部分参赛影片的主题都围绕在个人的成长、家庭的聚散、爱情的得失,以及生命的思考上。其中几部备受好评的影片内容,甚至可以串成一部简单的人生多幕剧。《迷幻公园》和《赞美诗》都是讲述突发事件对少年成长的影响,前者是意外误杀,后者是父亲失踪;《四月三周两天》则抓住少女在怀孕、堕胎时的茫然和不知所措;《蓝莓之夜》以公路片的形式追寻青春梦想与爱情的关系;《驱逐》和《寂静之光》则把中年人的家庭关系剖析到哲学侧面;直至《潜水衣与蝴蝶》里男人不得不面对死亡时,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又在回忆中被重塑。这些影片都没有重大的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倾向,完全是靠细节的真实来再现平凡的生活场景。如此的选片准则,就连库斯图利卡都送来了民族童话般的《向我承诺》,把一贯的政治嘲讽融化在大团圆的结局之中。而唯一一部具有政治背景的《我在伊朗长大》,也选择了个人童真的视角,避重就轻,用幽默率直来打动观众。

  在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故事中,又以青春的时光最值得书写,也最能成就未来。而在电影之外,戛纳这个广大的舞台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让踌躇满志的年轻电影人们一展才华。

  戛纳是最重视培养青年电影工作者的电影基地,除了广受媒体瞩目的竞赛单元,其他的"一种关注"、"影评周"、"导演双周"等几个单元都乐于接受新锐导演的作品。虽然华语片缺席本届戛纳竞赛单元,但仍然能在赛外单元看到李杨、刁亦男、王兵等人的作品,也算是对亚洲青年导演的一种鼓励。而另一个独立的"电影基石"单元,则完全是为了培养那些具有潜质的"电影孩子们"而创立的课堂。

  今年"基石"单元的评委主席是贾樟柯。比起红地毯上的星光闪烁,这边的风景,更应该值得我国的电影政策制定者们学习。如何培养年轻导演们完成剧本,如何资助他们拍摄制作,如何推广、洽谈,如何持续地良性发展,出现第二、第三个贾樟柯,这才是我们需要从戛纳学习的成功经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