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一本好玩的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01:39  京华时报

  □朱子曰

  我在两个场合看书最为认真。一是上厕所时,一是躺在沙发上百无聊赖时。这两个场合都不适合看很严肃的书,比如理论书,也不适合看情节过于环环紧扣的书,比如侦探小说。前者会让人便秘,后者会使人陷进沙发里像个雕像。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我这类所谓读书人的顽症。而大小书商孜孜不倦奉献给我们的,除了故弄玄虚的高头讲章,就是矫揉造作的文字垃圾,无书可看便成为我在上厕所和泡沙发时的苦闷。我对出版商的非人本主义的出版方针深恶痛快,不买书不看书便成为我反抗他们的一种手段。

  日前,很偶然地发现了一本书,名为《小时候》,作者是个四川妞,叫桑格格。我顺手胡乱翻了几页,谁知被吸引了,竟然一口气翻了几十页,以后几天里,断断续续翻个七七八八。一句话:好书。

  叫声好不是说真的好得不行。以我过去所受的古典教育,这本书根本没法归类。说是小说吧,那是胡说,说是随笔吧,那是胡扯。不伦不类不三不四,是我对这本书的主要印象。但就是好玩,一本书做到好玩那就够了,你还指望它干什么。花二十元钱买上这本书就能好玩上几天,比花几千大元上歌厅蒸桑拿寻欢作乐,要物超所值得多得多,所以我对桑格格顿生好感。

  用学术的观点来鉴赏桑格格这本不着调的书,我个人认为和《世说新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世说新语》说的是魏晋名士放荡不羁的行状,《小时候》说的是桑格格自己混沌不开的少年及青春期的花絮。桑格格当然不能比附魏晋名士,她充其量不过是浮躁的当今一个非主流的个性女而已。相同的是两本书都是散章集成,片言只语、市井琐事、个人印象、悲欢离合,如是等等。如果说,《世说新语》不乏沉郁大语救世之情,《小时候》当然只能是桑格格的一己情怀一孔之见。但从书中的貌离神合的碎片中,我们仍可感觉出一个人的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一个人,不无迷茫、几许感伤、曾经执著、终归平淡,如此这般,如此而已。

  《小时候》没有让我感叹桑格格太有才华太有学问太有思想,如果真的让我有这种感叹,那不是桑格格装得深沉,就是我的确无知愚蠢。我佩服桑格格怎么记得这么多事,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写下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而且写得有声有色,我们看得有滋有味。一个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女孩,竟然有一种近乎空灵的心态,这就已经接近智慧了。这就够了。至少我在她这个年龄做不到,现在年龄一把了也没做到。这就让我心仪不已。

  我曾经调侃身边一个以才华著称的才子,说他写的华丽文章从头读起和从后读起都一样,其实是嘲笑他写的文章徒有文采不知所云。桑格格的这本书从头读、从后读、从中间任何地方读都可以,不仅没有阅读的障碍,而且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阅读快感,尤其是在如厕和泡沙发时。你不必借助于书签,也不必折页,不用担心会肢解阅读过程,以至于会遗漏重要的内容。随手拿起随便打开,便可一读为快,读于所当读,止于所当止,甚至不用读完全书。这种感觉就像看米老鼠动画片,正因为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完整情节,反而使看动画片成为幼童和成人的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欲罢不忍的折磨。桑格格在《小时候》没有炫燿自己所谓压抑不住的才华,只是摘录自己记忆中的生活琐事,有些文字不无造作,有些地方也看得出端的痕迹。桑格格毕竟不是世故老人,看到一些硬绷的文字,我也只会报以理解的一笑。

  《小时候》记载的是桑格格在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生活花絮,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城市。我在广州学习工作了十余年,在北京也工作了六年多,成都曾经是我心中的浪漫之所,上海则是小资们向往的圣地。桑格格小小年龄,便在这四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城市游走厮混,端的不是等闲之辈。我有一事不解,看到书跋上桑格格的简历,她生于1979年,怎么会把这本记载青春的书老态龙钟地命名为《小时候》?她出生那年,我已经读大学了。时至今日,我已经无可挽回地要老了。桑格格正当年华,却把现在之前都划为小时候,那她什么时候才会老呢。

记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