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上海在没有好莱坞的年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00:50  金羊网-新快报

  

上海在没有好莱坞的年月
程乃珊

  博主 程乃珊

  http://blog.sina.com.cn/chengnaishan

  一则有关上海译制厂的回顾,勾起年少时没有好莱坞时的回忆。原来上海在没有好莱坞的年月,一样月月有外国新片、一周泡几次电影院都顾不及,弄得功课要抄同学的方可交差,有时为不肯错过一场热门电影还会逃自修课!不过我至今无悔,因为没有错过那段好莱坞外的电影天地!

  那时每月初头等大事,就是买张新片排名表(一角钱),看到有自己心仪的男女外国演员做封面和彩插图的《大众电影》(0.26元)和《电影故事》(0.10元),就一定不肯错过要买下来,用来做开学的新课本包书皮。在听课无聊厌烦之时,思想就会掉到封面女主角那双深渊般眼睛中,于是信手在笔记本角上画上一对对长睫毛大眼睛,至今仍画得上几笔美少女头像,就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家附近的平安属二轮影院,学生场只需一角伍分,我是那里的常客,遇到喜欢的片子如格里戈里帕克的《百万英镑》和前苏联音乐片《心儿在歌唱》,创了连看十几次的高纪录。

  好莱坞外的片子没有好莱坞的边际产品大运作,但动听的电影插曲,仍会通过电台的“轻音乐”节目和青年学生自发地传播,成为我们这代人的歌,如《流浪者》中的“拉兹之歌”,音乐片《恋人曲》、《心儿在歌唱》、《青年时代》中的主题曲,我们至今仍可哼出它们的旋律!

  那时有街头小贩专卖印有该电影经典镜头的插曲谱词,是女学生们最情愿光顾的摊档,更令我怀念的是电影连环画,在那没有DVD,录像带的年代,它们可以将精彩的镜头和对白,浓缩在巴掌大的一本册子里,留住心仪的画面永远定格,供不时回味。曾藏有不少这样的连环画:《生的权利》、《神童》、《百万英镑》、《没有留下地址》……可惜“文革”中毁于一炬!

  平心而论,好莱坞之外多的是优秀电影,仍记得《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点》,有层次的黑白画面衬起充满悲情的都会中蚁民的挣扎实录,从《白夜》到《带阁楼的房子》,还有由世界名著改编的苏联电影,可谓部部是经典。直到苏联片《红帆》的上映,令我们影迷们欣喜地发现,前苏联女演员已日益苗条摩登,开始达到《红帆》这样一个水准时,前苏联片子连同外国片子在上海,也如已远逝的红帆,再也不见归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人有股追香港片热,唯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只对外国片一往情深,带领我们学会欣赏外国片的,是一长串隐在幕后的艺术家:邱岳峰、李梓、赵慎之、毕克、尚华……他们岂止是配音,他们有如《人鬼情未了》中的灵媒,借着他们的声音,我们才得以与世界有感性地接触。今日青年普遍爱看原版片,不可否认是英语的普及,也杂带少些如故意喝不加奶糖的黑咖啡充“老枪”的心理,最主要的是,他们未曾领略过真正的配音艺术的,那种中西文化相拥相融相恋是一完美境界的魅力!我们的译制片中缺少了这些配音大师的声音,实在是一种旷世的遗憾!

  好怀念年少时的看电影日子,虽然没有好莱坞,一样五彩缤纷!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