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砂器的脆弱与宿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01:28  京华时报

  在读到《砂器》(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6月版)这部推理小说名著之前,我曾看过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我的心头从此铭刻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小孩在海边用砂子堆砂器(砂子堆成的碗状器具),无论他怎样努力,那砂器总是在制作成型后马上破碎、消散———砂器这一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器具,连同小说主人公和贺英良的音乐作品《宿命》一起,预示了和贺令人憎恨、也令人同情的一生:他这种没有人性的小人的一时成功,注定要像脆弱而宿命的砂器一样瞬间被风吹散。

  与电影相比,原著更加引人入胜。松本清张在小说情节的进展途中,设置了一个个线球,让读者一再地被支进歧路。尤其是作曲家和贺英良与评论家关川重雄这两只线球,更给人造成多重迷惑:到底哪个才是杀害三木谦一的元凶?都很像,又都不能确定。直到小说结尾,真相才大白于眼前。作家巧妙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如警察今西对“家美达”“白纸屑”“失业保险金统计表”等的追索,开始皆极其出人意料,末了又让人感到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砂器》对推理小说技巧的运用是无可指摘的,但《砂器》并不是仅仅只有技巧,这部小说像剑一样直插人性之恶和读者灵魂的腹地:凶手和贺是一个聪明、勤奋、有上进心的人,但他对名利和成功的追求欲望深得可怕。当苦心经营的名声以及“美满”的婚姻可能毁于一旦时,他毫不犹豫地残杀了恩人,同时也把自己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松本清张对那些为满足非理性欲望而不择手段的小人提出了警告:砂最终是不可能聚集成器的!(储劲松)

记者:储劲松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