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海滩的一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14:22  南方都市报

  □ 眼前一亮

  ●林奕华专栏

  杨德昌是在美国洛杉矶走的,我却是在台北收到他逝世的消息。当我把目光从带来这个消息的电邮转移到窗外,眼前是名叫市民大道的高架路,车如流水,彷如是杨德昌的一些电影片段。是的,杨德昌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的台北印象已深铸脑海,不只让我们记住了台北,也让台北记住了他。

  我认识杨德昌也是从电影开始。先是因老师荣念曾告诉我有部叫《海滩的一天》的电影会试映,翌日便慕名而往。看之前还依稀记得影评人舒琪对它的形容是“有点马奎斯感觉”。那是1983年春天。电影原来是史诗式长篇小说,一如后来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迟到的我坐下来气还没喘定,便堕入电影里两个女人的交替记忆之中。一个是去国十三年回归的伤心人,一个是伤她心那个人的妹妹。后者约会前者见面,本来是要告诉她兄长已不在人间,没想到往事一经重组,两小时四十五分的放映时间让我们见证的,却是这个小妹妹如何经历私奔、早婚、失婚和丈夫失踪生死未卜,而最后从觉醒到独立。

  也就是说,A的故事只是掀开序幕,B的人生才是戏肉。

  看《海滩的一天》的最大震撼——对于当年才二十岁的我,是发现它不只是叙述了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阶层的梦魇。女主角张艾嘉喜欢上那个腼腆男生,并委身下嫁的整个过程,几乎只是投射,对于对象的认识和了解,与当时我对“爱情”的态度如出一辙:根本不会考虑社会的影响。为了脱离父权家庭,她奔向他,他便是唯一依靠。但她忽略了给她“幸福”的男人必须涉足社会,而当他的自我还在发展,却又未足以面对现实的冲击时,她的琉璃世界便随着他的崩溃而破碎。

  《海滩的一天》表面谈的是“婚姻”,但相比起现时流行的婚姻实况剧集,它的最大不同,是不流于通俗剧化,反而是借一对平凡夫妇引发每个人去思考在经济环境急速改变下,会有怎样的历史、阶级与个人问题。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