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五十年耕耘 五十年“收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4日08:59  解放日报

  本报讯(通讯员 钟红明 记者 姜小玲)穿过岁月,历经沧桑,大型文学刊物《收获》终于迎来了创刊五十周年大喜,该刊2007年第4期作为纪念特刊系列之一近期出版,主题是:致敬和传承。

  1957年7月24日,一本大型的、厚达328页的文学双月刊诞生了,主编是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属于中国作协主管,编辑部在上海,设北京上海两个编委会。本期纪念特刊封面采用了和创刊号一致的厚重的紫红色,“50”熠熠闪光;封二是巴金、靳以在创刊的日子里的照片;还有一张这两位老朋友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平的照片:他们的合作从《文学季刊》开始。

  弥足珍贵的痕迹

  纪念特刊目录前是新增的一个印张,刊登了许多弥足珍贵的

老照片和手迹:老舍先生的经典名作《茶馆》第一次发表在《收获》创刊号时的手迹;1959年第3期郭沫若在《收获》校样上对《蔡文姬》作的修改;茅盾长篇遗作《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手迹。冰心把《收获》称为“我心中的红玫瑰”。柯灵先生的手迹是:“生命就是不断的考验,考验的终止,就是生命的僵化和衰歇。《收获》是经过了考验的。”此外,还有叶圣陶、周而复、沙汀、艾芜、罗荪、徐迟、萧岱先生的作品手迹、照片以及他们跟编辑部来往的信件。

  三个《收获》的故事

  《收获》创刊号上,《发刊词》的第一句话是:《收获》的诞生,具体实现了“百花齐放”的政策。第一期的带头文章,是未发表过的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艾芜的长篇《百炼成钢》和康灈的《水滴石穿》,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柯灵的电影剧本《不夜城》。这个时期的《收获》刊发了如《大波》《上海的早晨》《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枪声》《创业史》《山乡巨变》等长篇小说和《林则徐》《蔡文姬》等剧本。1960年5月停刊。这是第一个《收获》。

  1964年,在大家的呼吁和努力下,《收获》复刊了。这个时期发表了《艳阳天》《欧阳海之歌》《大学春秋》等作品。1966年“文革”开始,5月,《收获》被迫停刊。这是第二个《收获》。

  第三个《收获》从1979年1月开始。“文革”之后,《收获》率先复刊,刊发的许多作品呈现了几代作家的批判和反思,如《大墙下的红玉兰》《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蹉跎岁月》《人到中年》《人生》《方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另外,就是以邓友梅、冯骥才、陆文夫的作品为代表的市井小说。八十年代中叶开始,小说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行了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的探索,一连串的名字首先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收获》杂志上,马原、余华、苏童、格非等都以非凡的想象力和精妙的叙述语言,构建了文学的新景观。王安忆的作品超过二十次登上《收获》,代表了她各个时期的变化。

  青年作家的“伯乐”

  纪念特刊目录上方,是巴金先生的手迹:“《收获》是向青年作家开放的,已经发表过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还要发表青年作家的处女作。”这是巴金先生1979年答法国电视二台记者的采访中的部分内容,在国内是首次发表。这也成了《收获》一直以来的办刊宗旨:它刊发了许多作家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成了新人亮相并为文坛瞩目的最重要的舞台。

  苏童说,就像梨园艺人忘不了初次粉墨登场的舞台,他至今难忘屡次投稿碰壁时,《收获》对他的知遇之恩。余华说,我和《收获》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我有三分之二的作品都是首先在《收获》上发表的。如果我新创作了什么作品,第一个想发表的地方就是《收获》。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