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王学泰“游民”论著修订出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02:05  京华时报

  

王学泰“游民”论著修订出版

  本报讯(记者卜昌伟)日前,学者王学泰的论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修订版由同心出版社出版。原书近50万字,这次新版又增了约20万字,重点增加了对游民文化的源头、产生、发展历史过程的探讨,重点探讨了宋代城市的畸形繁荣和游民文化蓬勃兴盛的关系。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以游民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文学创作,特别是对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游民的思想、意识、习惯,也因通俗文学的流传而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此次再版,王学泰在书中加入了新的论断,如农民起义中,游民是造反者但不是革命者;城市畸形繁荣中的下层市民很容易被抛入游民的队伍;《水浒传》以来的“好汉”话语体系本质上仍是强盗逻辑;戏曲不是生活,生活却更像戏;游民眼里,帝王将相的历史是一部部乱世出英雄的草莽传奇。书中,王学泰还首次给予游民贴切的定义,他认为,凡是脱离当时社会约束与庇护,游荡于城镇之间,没有固定的谋生手段,迫于生计以出卖体力或脑力为主,也有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生活资料的人,都可以视为游民。有没有文化并非决定因素。

  有意思的是,谈游民意识,作者先从著名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说起:张飞和关羽,要跟着刘备去打天下。刘备说,我是光棍,生死就我自己,你二人家有老小,恐怕不便。关羽说,那好,我们先各自回家杀了老小;张飞说,自己杀恐怕下不了手,不如你去杀我家,我去杀你家;刘备连声说,对对。这个故事不仅完全有悖于传统社会重家庭惜人命的儒家教导,也很不合于今天真善美的要求。所以作者有个论断,说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其主导人物实际上都是游民,烧杀抢掠,虽然痛快,但砍倒的主要是老百姓。所以,造反的不一定是革命者,梁山好汉英雄豪迈,但鱼肉百姓的事也没少干。

  在王学泰看来,游民处在社会的底层,生活不稳定,又饱受歧视,所以其理想总是“发迹”,比如捡破烂儿捡出个百万富翁来,做完乞丐做和尚做出了个大明天子(朱元璋),丽春院里游手好闲的韦小宝混了一顶鹿鼎公的官衔和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理想终究是理想,现实则难免会有缺衣少食露宿街头或者挤地下室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情形。

  学者李洪岩认为,《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这部书是在寻求历史奥秘的答案,揭示历史的秩序与结构。邵燕祥甚至提议,希望将来能建立一门游民学,让更多的人深入全面地研究游民问题。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