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我爱“处理”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01:55 京华时报
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新星》《夜与昼》《衰与荣》《龙年档案》《嫉妒之研究》《孤岛》《汾城轶闻》《超级圈套》等。根据小说《新星》改编的电视连续剧1986年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2000年以来,出版了《芙蓉国》《蒙昧》等多部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非文学类作品《人类时间》《情商启蒙》等曾引起很大争议。最新作品为长篇小说《婚姻诊所》。 我爱读书。说到我读的书,一个“杂”字就概括了。如果一定要归归类,那么,读得最多的是哲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经济学,还有宗教及传统文化类书籍。不过,一般我不愿意这样繁杂地分类,大致把自己读的书分成两大块,一块是现代文化,主流在西方;另一块是传统文化,主体在东方。白天,有关西方现代文化读得多一点,晚上有关东方传统文化读得多一点。 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除了文学欣赏的阅读之外,所有学习性的、研究性的阅读都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发挥和创造。只有思维主动介入的阅读,才能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结果,才能进一步达到发挥和创造的结果。如果不是主动介入的阅读,而是被动地跟着书本走,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效率。 举个例子,一个图书室,一架又一架的书柜上排满了书籍, 现在要求你把这些书的名字都记下来。这时,你开始在这些书柜中一遍又一遍看过去,你看了很多遍,想把这成千上万的书记住,是不可能的。每一本书的书脊上都有它的书名,无非就是一句话,几百本书、几千本书、 上万本书,是几百句话、几千句话、上万句话。你一一看过以后,就像读了一本大书。你会发现,不管读了多少遍,你还是记不住。 为什么? 因为你只是在浏览,你在跟着书名走,你除了记住几本给你印象特别深刻的、给你强烈刺激的书名之外,大多数是记不住的。然而,如果你把书架上的书一本本重新整理一遍,按照自己对分类的理解排列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可能把绝大多数书都记住了。 因此,我对自己的阅读不叫看书,我常常说:这一堆书我“处理”完了。 说处理,也就是整理的意思。一本书打开,不是从第一页、第一行开始逐字逐句往下看,而是从一开始就在整理它。对这本书做出自己的重新编排、分类、加工、归纳和总结。 说起对读书的建议,我觉得要想真正受益,无论哪个领域,最好读经典,读代表作。 譬如,时下满市场都是各种各样指点人生智慧的花花书,其实大多没什么用。真要是想在人生方面有点智慧,哪怕读点经济学方面的经典都很有用,譬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加里·贝克尔的《家庭论》,还有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科斯的一些著作,看上几本,对人生的成本收益核算,就会有很高明的看法。特别是那些喜欢对社会问题发评论的朋友,读读这些书,还真能有点新方法论。 我现在读的书中,有一套“汉字全息文化丛书”,包括《中国汉字经》《信仰字中寻》《从人字说起》等,作者是萧启宏。 之所以读它,原因之一,是萧启宏本人对我介绍过他的汉字研究;原因之二,是他写的书确实有趣。譬如他对“我”字的拆解。我,左边从手,右边从戈(也就是武器),是一个手持戈站着的人,这就是“我”,表示对事物持有自己的看法,并有自我捍卫的能力。“我”音同“哦”,哦,是一个叹词,表示对一件事物的醒悟和明白:“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这样,一个“我”字,就有了完整的含义。 又譬如,他这样拆解“法”字。法,从水从去。而水是世界中最易变化之物,水要去,是最有办法的,因为它会变化,可以流动,可以结冰,可以化汽。“法”字从水从去,告诉我们,法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就是法。又譬如,他拆解贸易的“贸”字。那不过是说,古人在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带着贝(那时的钱币),去市场交易,这就是贸易。 当然,萧启宏的汉字学不仅有趣,也有一套相当完整的理论。总的来讲,他认为“字形藏理,字音通义”,汉字不仅是一种语言交流符号,而且蕴含着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和伦理道德的价值标准体系。更多的讲究,当然还需要读者朋友们去读书。总之,他的汉字理论在汉字语言学研究中,确实是新颖的一家之言。值得提一句的话是,这位萧启宏若干年前曾是主张汉字拼音化的极端“革命主义者”,现在颇像主张汉字要繁体字化的“复古主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