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一部让人心伤的电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6日08:24 大众网-大众日报
废墟中的南京,是我们心中埋藏了70年的伤痛。 纪录片《南京》,通过当年西方人士留下的对日军屠城暴行的亲笔记录,以及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日军老兵的采访,客观地还原了70年前发生在南京的惨绝人寰的事件,使我们更加接近那段残酷的历史。影片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采取了类似新闻纪实的拍摄手法,还在于它适当地运用了电影手法。 影片导演以再现历史的方式,邀请众多好莱坞知名演员扮演几位关键人物,让他们在穿插的历史镜头前,口述“当事人”的日记和信件资料,仿佛灵魂附体般变成了那些目睹大屠杀的“西方好人”。尤其是影片中,当日本人要从安全区带走100个女人作为慰安妇,美国人米妮“像老母鸡护着自己的小鸡一样”,但面对日军的暴行却又无能为力,最后还是有20多位姑娘被带走了。讲到此处时,演员的眼睛里渗透着泪光,将米妮的绝望和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最震撼人心的,还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常志强老人的叙述。这位当年九岁的老人,亲眼看到自己的妈妈被日本人刺中胸膛,而还在她怀里吃奶的小弟弟则被日本人用刺刀挑到一旁,一边哭一边寻找着母亲,母亲说不出话来只是看着他,于是他去找到小弟弟把他抱到母亲身边,看到母亲拼命扯开自己的衣服给孩子喂奶,而母亲的胸口上汩汩地流着鲜血。常志强说:“妈妈,我给你捂着(伤口)。”此时,寂静的影院里只听到老人悲愤的泣诉和现场观众的抽泣声。 有人声称,《南京》是以第三方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这固然可以超脱中日两国而使事实更为可信,但是我们宁愿相信,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者们只是单纯地想把那段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因为不管制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从什么角度出发,这些西方人在当时都是相对安全的人,这几位国际人士何以挽救难民的性命?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能承载长达六周的大屠杀? 《南京》除揭露日本人的残酷暴行外,就是表现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人的辛德勒式的生死营救。但在影片结束时,西方人秘密拍摄的照片以及那卷“让人背脊发凉”的40分钟录像带,也没能引起美国政府和西方世界的关注。不容置疑,影片在讲述历史真相的同时,主要的考虑还是将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巧妙地在中国人身上体现一回。 因此,在看过美国人的《南京》后,我们记住了那个帮妈妈“捂着”的悲怆老人,更记住了那个拼死护着老百姓的美国女人,记住了那个与日军周旋的摄影师……尽管我们知道他们很多人是扮演的,但是由真实人物再现讲述的历史事实,那些通过表演以及情感力量传达的信息,却带给了观众深入心灵的震撼,这也使得影片在西方社会获得了更多的赞誉。 在回忆“南京大屠杀”时,我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惨绝人寰”;看过中国纪录片《屠城血证》、《1937南京大屠杀》的人,留存心中的仅有30万的大屠杀数据,因为我们不能把这个抽象的数字,更加客观公正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日本人的暴行让我们心伤,而西方人利用我们的苦难为自己唱赞歌,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南京”,同样让人心伤。 不知是赞赏还是讥讽,《南京》形容中国人是有着超乎寻常忍耐力的民族,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耻辱我们就应该无动于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