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北大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4日11:07  南方都市报

  旧年旧词

  林野王专栏

  例句: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北方北方我的北大仓。

  ——流行歌曲《向北方》

  今年是开发北大荒60周年。东北,尤其是黑龙江,自古以来便是流戍之地。那里的汉族人,只有两个来源,一是闯关东,或为逃荒或为避祸;另一个是流放,自清朝开始便成为关内犯人的主要服刑地。

  1955年,为了开垦北大荒,各地公安局相继创建劳改营,将辖区内的犯人、“右派”等人员,驱逐到北大荒,一则方便集中管理,二则充分剥削他们的剩余价值。据陈奉孝的回忆《兴凯湖纪事》:“五一年镇反、五五年肃反、五七年'反右'、五七到五八年之间的第二次肃反,全国抓了几百万、上千万的人,这么多的犯人关里各地方的监狱是绝对容纳不下的,怎么办?毛泽东决定利用这批无偿的劳动力到边疆去开荒,美其名曰'劳动改造'。一九六四年之前,关里的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犯人,基本上都往黑龙江省发配……人们常说的'北大荒'(兴凯湖农场还不属北大荒)基本上都是劳改犯开垦出来的。”

  这批被“发配”过来的人,不见于正史。甚至,在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网站上,有着这样“冷静”的描述:“自1950年松江省公安厅在汤原县创建第一个劳改农场起,到60年代初先后建立了密山、兴凯湖、尾山、长水河等38个劳改农场。北大荒人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农场的劳改犯人,并用党的政策对他们实行了劳动改造。”

  关于这些人的生活记述,或者存在于民间歌谣里,“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大地一抹黑,春天搁眼前”,“早晨三点半,晚上看不见,地里三顿饭”;或者存在于幸存者的回忆录里。而当年的北大荒,就集聚了中国文化界的半壁河山,比如吴祖光、聂绀弩、丁聪、黄苗子。

  在北大荒,新华社记者戴煌曾经因为饥饿,一次吃了82只耗子。

北京大学教授巫宁坤,在回忆录《一滴泪》里,详细记录了当时了的劳动场景:“冰天雪地的工地上,一眼望不到头的奴隶大军沿水道排开……有一天,气温降到摄氏零下38.50度,总场领导决定这正是放卫星、'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好日子。……在劳改营里,温婉的面纱被撕掉,思想改造等同于残酷的强迫劳动和赤裸裸的胁迫和恐吓。绝对服从是最根本的信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