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田连元 评书不是名利工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5日05:51  沈阳网-沈阳晚报

  

田连元评书不是名利工具

  

田连元评书不是名利工具

  田连元与老伴

田连元评书不是名利工具

  田连元与新弟子叶怡均

  田连元

  田连元,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现任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14岁拜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

  自1964年至今,他先后创作、改编、整理、演出了现代评书小段《新的采访》、《没演完的戏》、《贾科长买马》等,长篇评书《欧阳海之歌》,传统评书《孙膑与庞涓》,《调寇》等。1985年以《杨家将》首开电视评书连播之先河。近年来,他成为各地电视评书主要播讲人,先后播出了《杨家将》、《水浒》、《包公案》、《隋唐演义》、《津门传奇》、《小八义》等长篇评书。

  田连元在继承评书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大胆致力评书艺术的改革创新,形成了独具一家的风范,被誉为“立体评书”。

  本报记者盖云飞报道王江摄影

  已经好多年未收弟子的评书大师田连元,在沈阳收台湾中生代相声主力演员及编导叶怡均为弟子成为了辽宁乃至全国曲艺界的一件大喜事,但对于田先生来说却是经历了一番比说一部评书还要难的抉择。目前忙于为电视台综艺节目创作短篇评书、撰写评书丛书、录制评书光碟的田先生,昨天从沈阳回到北京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害怕评书成为名利的工具,他有点不敢收徒了。

  台湾交流牵出一段师徒缘

  田先生告诉记者,这次的收徒算是一种机缘吧。今年3月份,他去台湾做艺术交流,认识了叶怡均,她是台湾中生代相声主力演员及编导,曾获得台湾省广播综艺节目最佳主持人“金钟奖”。而且她竟然是搞曲艺理论的,而且研究的很深,让他十分佩服。在交流中,叶怡均几次提出拜师。在田连元回到北京后,叶怡均又多次表示拜师的愿望。田先生觉得理论上已经很有成就的她,如果在实践中能够涉猎更多的话,对她的研究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感受到她的诚恳,于是他就决定收她为徒,田先生希望她能够把评书艺术发扬光大,尤其是把内地的评书艺术带到台湾,达到一种艺术的交融。田先生把自己的评书的影像资料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的新弟子,希望她能够把评书事业发扬光大。

  很多人学评书就为名利

  说起收徒,田先生喜悦中又夹着一丝无奈。他说,这是他收的第4个徒弟,自己只在早些年前收过3名徒弟,但是后来这些徒弟都改了行。“学评书做什么呢?付出最多,却回报甚少!别学了!”田连元开玩笑地说,每次有人找到他要拜他为师时,他都用这样的话打击对方,因为很多找到他的人,想学书的目的都不是为了传承这门艺术,他们以为学成了评书,可以出名得利,这种思想让田连元很难接受。他说,如果抱着成名得利的目的来学评书,那么一定不会成功,因为评书艺术是民间流传的最朴实无华的艺术,它不会让人一夜成名,更不会瞬间暴富。田连元告诉记者,当初自己学评书时也不是自愿的,但是进入这个圈子以后,他发现自己是属于评书的。他透露,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然而为了说好评书,他自学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程,目的就是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说”出来的书有内容、有故事。田连元说,说书人是不能停止学习的,单靠经验是不可能说出好书的。

  50年不改评书人生

  从17岁登台到如今成为评书界的大师,田连元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波折与坎坷。他说,自己17岁时首次登台,第一次演出便以失败告终,看到最后台下观众纷纷离场,这让他觉得自己天生不是个说书的料。但是如今回忆起来,当初所吃的那些苦都是他人生中的财富。田连元说,说书的确是个苦差事,他小时候的那个年代说书会遭到别人的鄙视,没有社会地位。而后来成名后,尽管不再遭到别人的鄙视,但是心理和身体同样是疲劳的,因为说书需要学习一辈子,这种准备的工作永远都无法停止。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1985年,田连元的电视评书《杨家将》让他家喻户晓,评书时段甚至火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说起当年的辉煌,田先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坦言,虽然如今评书有些过时,但是毕竟它曾经辉煌过,这是很让人欣慰的,但不管怎样,50年过去了,他始终都没有离开评书,田连元说,评书就是他的人生。而他也会和身边的普通人一样,他也幸福地享受着晚年生活,关心着儿女们的家庭和事业。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