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解读姜文版《念奴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3日01:08 金羊网-新快报
■刘铮 姜文的《念奴娇》在网上流传,已经有好几天了。据说他在去威尼斯之前就已经填好了,是等到知晓电影节评奖结果之后才发出来的,我猜,在这一过程中,他应该保留了一些词句,又对一些词句做了修改。豪气干云的劲儿还在,不过搀杂着一丝怨怼的味道,是所谓“酸辣口儿”。 词是这么写的: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 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迹。 青山妩媚,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风流如是,管它今夕何夕。 首先分析一下声韵。应该说,姜文对古典文学还是有一定修养的,不过修养毕竟有限。就从这阕词的关键三句“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来看,“起”字是上声,不是入声,在整阕押入声韵的词里突然混进这么一个字(而且是关键性的),感觉比较奇怪。 接下来再看格律。还是“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这三句,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应的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比姜文版的少一字;毛泽东《念奴娇·昆仑》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中对应的则分别是“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和“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也比姜文版的少一字。其实,应该承认,是姜文把格律搞错了,多加了一字。为什么不舍得删呢?因为“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也许是姜文的得意之笔,也许他自以为写得很跌宕,很有“历史感”吧。 “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的确是很好的话(且不管它算不算狭义上的“词”了),好就好在模棱两可上。它既可以是雄心万丈、自信爆棚的宏大叙事,也可以解读为对个人荣辱在历史沧桑中显得无比渺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豁达情怀。姜文之所以对这三句恋恋难弃,恐怕也是因为他想营造这么一种模棱中的豪放感觉。 “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可能是后来改的,我认为改得好,“逼”是入声字,用得恰当,而且这两句有毛泽东那两阕《念奴娇》的粗豪味道,是不错的模仿。假如不嫌深文周纳,或许可以把“不要装乖”解释为对张艺谋的影射。至于后一句,则是姜文的自我期许。因为他一方面在“吹”,另一方面也要按捺着,让自己不要“吹”爆了。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是《太阳照常升起》一片美学诉求的表白。“仙色”就是姜文在这部影片中苦苦追求的东西。媒体已经披露了他非常多的追求人工效果的逸事,比如把一节火车从千里之外运来,比如为了做出一双符合要求的鞋如何费尽心机满世界寻找能工巧匠。这些场景、道具上的苛求全是为了这个“仙色”服务的。如果《太阳照常升起》成功了,那就一定是这“仙色”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如果失败了,那也只能归咎于姜文对这“仙色”的沉溺。 “管它今夕何夕”是姜文的总态度。古人的句子是“不知今夕何夕”,还有那么一点谨小慎微在里头,至少是不想犯众怒。姜文则不然,他明白地说“管它”,也就是说“不管”。不管现在是什么年代,不管现在的观众对电影的感知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不管现在主流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姜文一意孤行要拍出他心目中最好的“仙色”。这其实是一种决绝的姿态,是“不成功,则成仁”。事情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姜文用一部跨时代的大作给新一代观众洗了脑,要么就是观众把影片作为自我沉溺、自我把玩的东西嗤之以鼻。 对于姜文的决绝,我们恐怕必须以目送英雄远行的眼光来看待。对于他的炽烈表白,也就是《念奴娇》这阕词,我们也要从大处着眼、不究细节,体味其跨越时代(不管是超前于时代,还是落后于时代)的良苦用心。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