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金狮奖的题外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11:47  新民周刊

  BY 汪伟

  只花了三年时间,李安就加入了两届金狮奖得主俱乐部。这是电影节主席、白胡子的中国通马克·穆勒个人的胜利,也很可以使关心华语电影的人开怀。

  李安仍然用惯有的低调,和一点冷幽默,来诠释自己的成功。如此迅速的走红,的确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低调和幽默证明,李安没有被走红冲昏了头脑。不知道为什么,他让我想起了金狮奖的另外两位得主,张艺谋和贾樟柯。

  对很少几位中国导演来说,欧洲电影节越来越像糟糠之妻。从参赛者到大奖得主到评委,一圈下来,当年相看两不厌,到如今知根知底,偶尔还要拌拌嘴,花了十几年的磨合工夫。尽管一日夫妻百日恩,尽管老欧洲仍然风韵犹存,但激情渐渐逝去,却是不争的事实。她属于往事,属于遗迹,属于马克·穆勒的白胡子,属于遥远的1980年代;他却还在展望未来。中年危机中特有的貌合神离开始显露出来。这时候,奥斯卡以一场激情戏登场,挑逗有方,散发出新欢特有的气味。正是这种气味让开始显露出疲态的中国第五代神往并且兴奋。张艺谋、陈凯歌,甚至冯小刚,都鼓足余勇,在向奥斯卡进发。

  谁在意威尼斯连续三年把大奖颁给华语电影?答案是至少贾樟柯在意。2006年的金狮奖是他的电影生涯的转折点。日光底下无新事。柏林、戛纳同样也是张艺谋的里程碑。欧洲电影节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们共同的成年礼。不同的,贾樟柯正享受着激情四射的蜜月,而张艺谋勉力维持一段平淡无奇的婚姻。

  只看到威尼斯的风光,很容易使人变得虚妄;而一味盯着奥斯卡的失意,会让人养成一颗善妒的心。最后,欧洲电影节和奥斯卡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在了中国。2006年,贾樟柯和张伟平因为《三峡好人》和《黄金甲》的档期分配大吵了一架,这一架把他们的虚妄和嫉妒都吵出来了。

  中年人的嫉妒是一味毒药,加上脾气霸道,这毒药的药力就来得更猛,张伟平给人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很糟糕。但很少有人觉察到,其实虚妄一样是有害的。《三峡好人》在中国市场上遭遇的不公平被电影在威尼斯的成功夸大了。在那之后,贾樟柯谈到中国电影的时候,口气就变成了救世主式的。这是一个为自己的不公正待遇愤愤不平的救世主。激烈地批评权力与商业可耻的结盟时,贾樟柯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想到他那些功成名就的同行花费了无数金钱去追求奥斯卡,他却诚实地表现着中国的生活,这骄傲并不能说是没来由;但让人迷惑的是,是这份骄傲使贾樟柯获得了金狮奖?还是金狮奖让贾樟柯变得过于膨胀?

  贾樟柯和张艺谋现今已经很不相同。他们的电影仍然是在中国拍摄的。但在外人看来,他们拍摄的似乎是两个中国。不同之处是如此醒目,加上媒体乐于看到他们互相掐架,他们的相似已经被遗忘了。

  他们都有一部或者更多被禁止在国内上映的电影。这些被禁止的电影都和欧洲电影节有着种种关联。但从《英雄》上映开始,几乎没有人提起张艺谋还拍过一部叫作《活着》的电影;而《世界》上映之后,贾樟柯此前8年拍摄的4部从未在中国公映的电影,也渐渐退出了议论。遗忘带来的损失比想象的还要大。目下争吵的话题,终归不过是一些浮沫,真正坚硬的电影内核是什么?喧哗淹没了什么可贵的创作思想?

  我想说,忘了欧洲吧,忘了奥斯卡吧,可是不要忘了被禁止的电影。但现实中遗忘的方向却与此相反。我很难弄明白,欧洲电影节和奥斯卡是人性中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还是人生中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如果是后者的话,人生岂非是一场悲剧?

  真没有更好一点的选择吗?在这个时候,我才认识到,李安是另一种可能;不是因为他横跨欧美的成功,而是他仍然保持着自嘲的勇气和幽默感。迄今为止,他还没有说过什么为国出征或者代言时代之类的鬼话,只是亲手剪辑了内地版的《色·戒》。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