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韩浩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02:05 京华时报
从出版的角度看,王朔的《致女儿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9月)不是一本完整的书,它只完成了写作计划中的前两章。虽然它以女儿为写作对象,但本质上仍然是王朔一个人的自言自语,它延续了《我的千岁寒》中天马行空、信手拈来的写作风格,从中可以看出王朔在寻找文体表达自由过程中的努力和困惑。人类起源、历史、文化、血缘、家庭、情感等诸多内容被王朔揉碎打乱融进这本书里,体现形式分别又像杂文、散文,有些甚至是日记,但繁杂混乱中很奇怪地有一种独特的秩序,这种秩序的建立,可能源自《致女儿书》真实地传达出了王朔目前的写作和精神状态。 出版《我的千岁寒》后,王朔作品包括王朔本人都变得有些让读者不认识了,《致女儿书》是王朔复出后的第二本书。紧随其后,长篇私小说《和我们的女儿谈话》也即将出版。《致女儿书》,给即将阅读他下一部长篇小说的读者提了个醒儿,那就是不要再试图寻找往日王朔的纯情和痞子气。在之前王朔面对媒体的一系列“表演”当中,批评和忏悔一直以自相矛盾却又互有交织的形式出现,他对人对事的激烈言辞以及意识到错误之后的自我反省,都让人捉摸不透。然而,在《致女儿书》序言里,虽然还能看到王朔一些带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暴戾之气,但看完全书,会发现王朔对自身性格的批评和对女儿的忏悔是那么真实,真实到让人忘记他曾是一头愤世嫉俗“咆哮的狮子”,而是一个普通的、内心复杂烦乱的父亲。 《致女儿书》中的王朔是真诚的,他想“掏心扒肝”给女儿写一本书,他把这本书当作“遗书”来写,因为在世时有许多顾忌,而要当作“遗产”留给女儿的这本书,也是他试图突破写作障碍的一个试验品。因此,在向女儿讲述“关于咱家我这一方的来历”和“关于爷爷奶奶”等事情时,他没有丝毫用美化的笔触来为女儿编织一个美好故事的意图———尽管很多作家都干过这种事,王朔的冷酷和残忍被延续到了他写家庭和亲情关系上。王朔在写到自己和母亲的敌对关系时,用了很多无情的句子,这些句子数书的最后《答编辑问》中,王朔对母亲说的话最为决绝,“对不起,要是冒犯了谁使谁不痛快了请你这么想:反正咱们也不会永远活着,早晚有一天,很快,就会永远不会相见。” 王朔认为,一个父亲最基本的责任是,应该和女儿生活在一起,而婚姻的破裂与他的性格以及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王朔希望用这种冷峻的方式得到女儿的理解。王朔如此坦诚地剖析自己,等于向女儿卸下了所有盔甲,如果这世界上还能有谁伤害王朔,答案只有一个:他的女儿。在书中,对女儿的抒情散落在文字中间,显得弥足珍贵,比如“这是你出生的那一刻,你在宇宙洪流中,受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在我们怀中。每个瞬间都是一幅画,美好的,死亡那一刻也是如此”“很感激你来做我的女儿,在这个关头给我一个倾诉机会当我能信任的倾诉对象”,这些美丽温情的文字,不知是放大了还是遮掩了王朔的悲伤,但有相当大的可能是,王朔借此会获得女儿的原谅以及读者的理解———虽然王朔对后者的态度可能并不以为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