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最爱《平凡的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02:05  京华时报

  

最爱《平凡的世界》
★向 真
最爱《平凡的世界》

  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主持《娱乐开讲》《天天影视圈》。曾获主持人政府奖最高奖项———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一等奖、学院奖最高奖项———全国优秀播音与主持作品一等奖。

  回想这些年的读书生活,突然发现很久没有读过小说了。因为工作的原因,通常会读一些有关电影、电视的专业类工具书,《中国电视市场报告》《欧洲电影史》《中国电影史》,等等。小说,已经尘封在大学往事中。

  我喜欢的小说有三种:一种是有着很鲜明的语言特色的作品。比较喜欢的有: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迟莉的《来来往往》。在我看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语言简洁而准确,并且幽默。当然,他们关于人生命题的探讨也是非常深刻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要在岁月中一点一点地咀嚼才能慢慢品出其中的味道的。而“来来往往”确实是我们生命的一个状态,唏嘘感叹不如坦然面对;第二种是充满激情的作品。比如王蒙先生的《青春万岁》。“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这是怎样的万丈豪情。另一种就是属于文化普及范畴的文学名著。

  记得在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上学的时候,不管是冷清的冬天,还是宁静的夏天,每个晚上我都会躲在宿舍靠窗的那个属于我的角落里,点亮一盏小台灯,在安静而温暖的光线中,迎接不同的命运和故事。《家》《春》《秋》《悲惨的世界》《战争与和平》,这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陪伴了我的大学生活。直到今天,虽然有些细节已经被时间冲淡,但我相信那种关于命运的感怀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应该有很多是和我一样的吧。记得是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妈妈的一位同事送给我一本厚厚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就是,钢铁是用坚定的意志炼成的。我想它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我最喜欢的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关于这本小说最初的记忆是从小学开始的。那个时候,每天中午回家吃午饭,哥哥会在第一时间打开收音机收听长篇小说连播。孙少平、田晓霞、郝红梅,这些名字和他们的故事回荡在童年的记忆中。一直到大学时的某一天,翻开小说第一页看到这样一段开篇:“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瞬间,我就像推开了那扇魔衣橱的门一样,被那个不同的平凡的世界完全吸引了。说不清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如此简单却意味深长的名字;也许是因为小说开始的时间刚好是我出生的那一年,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不管怎样,我深深地呼吸着文字间弥漫的清冷的气息。但这清冷中偏偏又升腾着温暖,焦灼人心。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平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如此清晰可见。贫苦和磨难孕育了跨越平凡的力量。

  国庆节前,我的策划老师送给我一个礼物,是一本小说。现在我想把它推荐给大家,那就是《普宁》。这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普宁》用诙谐而机智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失去了祖国、割断了和祖国文化的联系,又失去了爱情背井离乡的俄国老教授在美国教书的生活。对于一个近三两年没有读过小说的人来讲,最初捧起它来还真有些吃力。那些长长的人名,那些陌生的地名,特别是那些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关系,严重影响了读书的进度。看《中国电视市场报告》哪需要研究人物关系呀,只要记住数字、数字还是数字。小说,对我而言好像成了一个全新的事物,带着与生俱来的新鲜感,成就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慢慢地我开始喜欢这个奇怪的老头儿了。普宁先生的某些举动会让人回想一下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这本小说的语言真的很有意思,比如“法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布劳伦吉有两个挺有意思的优点:一不喜欢文学,二不会法语。”

  我们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但是当我们走进书中的世界,不禁感慨,原来生活的色彩如此丰富。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