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谈人才为什么外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01:33  金羊网-新快报

  “百问广州出版”之读者篇

  ■ 张勇

  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吸引了全国1/3的流动人口。“千军万马下广东”、“孔雀东南飞”就是对这一现象的写照。源源不断涌入的廉价劳动力,使广州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能够保持快速发展。广州的传媒也相当发达。然而让人尴尬的是,作为中国三大城市之一,广州的出版业却落后于南京、杭州、重庆等地,更无法与北京、上海相提并论。

  珠三角的制造业发达,而制造业和出版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编辑是图书出版的灵魂,是最需要创意的大脑和敏锐的眼光的那一部分人。一家出版社或者文化公司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不幸的是,也许是制造业的成功模式太显著了。很多图书公司的老板,就喜欢采用制造业的管理模式,千方百计要减轻自己的负担,压缩他们的收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但事实上,这只能造成一种双输的结果,不仅对编辑没有任何好处,对自己公司的长远发展也是有害无益。编辑职业不仅不能令他们扬眉吐气,反而让他们垂头丧气。编辑的工作不仅无法让他们安居乐业,还逼得他们必须不务正业,想办法弥补收入的不足。如果无法获得满意甚至是无法满足生活的工资,他们只能“用脚投票”,要么是职业的转换:民营公司的往出版社挤,出版社的往报社挤;要么是地域的转换:一批又一批的编辑,包括为数不多优秀出版人,纷纷踏上了北上首都、东去上海的征途。人才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广州出版业发展的因素。

  广州的出版业要发展,就需要大批有热情、有创意、有市场眼光的编辑人员的加入,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不仅难以从外地吸引人才,连现有人才的维护都成了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在北京,最有活力、最有市场眼光的是以磨铁、读客等为代表的民营公司,他们可以吸引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编辑人才,也

能源源不断地向市场推出畅销书;而在广州,民营公司的规模和影响却极为有限,高校毕业生能进报社的绝不进出版社,能进出版社的绝不进民营公司。在北京,我们看到的是很多编辑自驾车去上班、去约稿;在广州,我们看到的是很多编辑挤地铁和公交车去上班、去约稿。在北京,我们看到各种编辑的聚会络绎不绝,编辑的职业认同相当高;而在广州,一个出版论坛甚至一个饭局都难以组织起来,在进入三大报业集团和诸多外企的同学面前,图书编辑们甚至都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这样的局面一天不结束,广州的出版业恐怕就一天也走不出尴尬;这样的情况一天不停止,广州出版人才的流失也恐怕不会停止。

  图书编辑作为精神财富的提供者,应该是典型的白领职业,应该享有一个白领应有的待遇,应该与传媒、高教以及

公务员享有相近的薪资水平。否则,这个职业领域的稳定性就无法保障。各出版社和图书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扬弃经营制造业的理念,提供足以让人觉得心理平衡的薪资,让更多的编辑能够安居乐业,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贡献出来。这样一来,广州出版业的繁荣才不至于是一个梦想。

  ■专题策划/执行:钟刚

  作为专题的最后一部分,这里没有设问,我们邀约了三位读书人来谈论他们眼中的广州出版,这有别于前面的相对专业性的谈论,或许他们的观点能够对前面的问答有所补充,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对广州出版的讨论范围能够得到延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十个人,或者二十个人中间。

  编者按:

  至此,广州出版百问专题暂告一段落。

  广州出版业方方面面的问题还很多,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进程中,广州出版人有勇气正视存在的问题,也有能力解决问题。我们相信,广州出版界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