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叶辛 CFP/供图
“十多年前《孽债Ⅰ》中5个孩子的命运,牵动过多少读者的心。如今他们长大成人,该成家立业了。”明天,著名作家叶辛新近完成的《孽债Ⅱ》试读本将面世,在各书店供读者免费取阅。本月下旬,修订版《孽债I》,与《孽债Ⅱ》将同时在全国发售。
昨天记者采访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有关负责人,她表示此次之所以在全国率先推出试读本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关注《孽债Ⅰ》故事发展的读者,《孽债Ⅱ》延续了《孽债Ⅰ》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和人物命运走向,将给广大喜爱这部小说的人带来新的惊喜与沉思。试读本的推出也是借鉴了国外众多热销书籍的销售模式,将率先披露许多《孽债Ⅱ》中的精彩情节。
孽债之后与时代的碰撞
《孽债Ⅰ》中5个孩子的命运,如今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但是,命运这个弄潮儿,又将他们推入现实、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他们遭际各异。“杀人嫌疑犯”盛天华亡走天涯,生死如何?好男儿卢晓峰命从娇妻还是岳母?大美女沈美霞的如意郎君究竟是谁?生意客吴永辉如何谱写情史?新富翁梁思凡的婚姻是否幸福美满?都将在这本扣人心弦的试读本中有所披露。
作者叶辛在构思《孽债Ⅱ》时表示:既然是《孽债Ⅱ》,那就得扣紧5个孩子的命运来展开,那就要同“孽债”这两个字紧密相连,那就得准确地写出这一代孩子融进生活中经历的坎坷、困惑和碰撞。在他们步入社会生活,融进五光十色的当代社会各个阶层时,面临着恋爱、婚姻、家庭、经商、事业、工作的种种现实,同样会受到财富的诱惑,同样会遭遇欺骗,同样会陷入情感的难以抉择,同样会感到委屈和困惑,同样有种种意想不到的烦恼和苦闷……在有了完整的创作构思和丰富详实的素材之后,从叶辛元月一日起笔,经过9个月的写作,《孽债Ⅱ》成形了。
试读本相当于电影的片花
《孽债Ⅱ》的试读本明天就要在昆明各书店上架了。作为一种新生的书籍阅读形式,我们采访了昆明新华书店的段春燕经理和新知书店的徐伟杰经理,请他们谈了一下对试读本这种图书免费赠阅形式的看法。段经理表示,这一次《孽债Ⅱ》的试读本并非是第一次,就在去年底,人民文学出版社曾经推出的《风之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历史学家》3种畅销书的试读本,在昆明市场引起了较大反响,之后在3本书正式上市的时候,《肖申克的救赎》一书的销售相当不错。当谈到《孽债Ⅱ》的试读本是否会继续免费发放的时候,徐经理肯定地表示,将仍旧采取完全免费的方式。徐经理还认为这一次的《孽债Ⅱ》因为其中有很重要的云南元素,应该会在读者中引起更大的反响。最后,他认为试读本实际上就相当于电影的片花,这种形式对云南读者来说,肯定是比较新鲜的。
■小链接
所谓“试读本”
“试读本”就是出版方抽取新书中的部分精彩章节以及故事梗概、作者介绍、媒体评论等内容,做成小册子,向发行渠道和普通读者免费发放,使人在阅读图书之前,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引起阅读兴趣,吸引读者购买。它是目前国际流行的一种全新图书营销方式。
国内最成功的试读本投放
2006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和99网上书城斥资10万元,联手推出《风之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历史学家》3种畅销新书的试读本,在北京、上海等地掀起了“抢购”收藏热潮,并随之带动了3本书的热销,其中《风之影》一上市就冲上北京图书大厦、99网上书城等各大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的排行榜。
我为什么写《孽债Ⅱ》(节选)
□叶 辛
实事求是地说,一些出版社、杂志社的编辑,一些影视公司的编导、制片人,一些曾经当过知青的企业老总,都曾找到我的办公室来。有的极力怂恿我尽快写出《孽债》的续集;有的根据读过和看过《孽债》的感受,还写出了续集应该表现的主题思想、人物脉络,故事该往哪里发展,要写几对恋爱;更有甚者,连续剧的故事梗概和电视剧每一集的大纲都拉出来了;当然,还有热心的企业家多次表示,只要一有续集,我们立刻投资拍摄。等等。
我一直没有写。不过,我始终怀着浓郁的兴趣,关注着知识青年下一代的生活。
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在追求些什么,他们如今的生活现状,和我们年轻的时候,有些什么不同?理想有什么不同?对待人生、对待世界有什么不同?
有一次,我应邀和浙江大学的一些文科研究生座谈,一位小伙子站起来对我说:“叶老师,我就是孽债的产物。我的妈妈是城里的下放知青,而我的父亲是当地人。但是大返城时,妈妈没有离开农村回上海去。我们一家人现在生活得很幸福。你也应该写写像我们这样的家庭。”
还有一回,一个在某大型超市担任播音员的年轻女子走进我作家协会的办公室。她说她是一个知青子女,一个“孽债”。她现在和自己的丈夫都在上海打工,租了一间房子,还有一个孩子,日子过得还可以。不过她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也不知道母亲是谁,只知道她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知青,爱上了一个当时有工作的男人,但那个男人是有家的。当她的母亲有了她以后,那个男人消失了。母亲在农村里生下了她,把她托付给了一家农民,说是进城去找男人,去找孩子的父亲。从此以后,母亲也一去不复返了。她就是在那户农民家庭里长大。当她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村里人把她出生的真相告诉了她。于是她的世界崩溃了,她再也读不进书,再不想在偏僻的小村庄里生活下去,她借口要进城去寻找父母,踏上了进城打工的路,辗转了几个省会城市,才来到了上海。她洗过碗,当过服务员,干过清洁工、营业员、接线员,最终在超市里当上了广播员。她今天的丈夫也是一位知青子女,她和丈夫还有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过这孩子不是她生的,而是丈夫和另一个打工女子生的。那个打工女子也像她的母亲当年一样,失踪了……
我瞠目结舌地瞪着这个还很年轻,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女子,怀疑她是在对我谈她构思的小说还是她的真实经历。她大概看出了我的怀疑,于是又说“下一次我把小孩带来”。然后,她又给我讲她丈夫闯荡都市的经历……她讲的经历比一部长篇小说的情节还要曲折和多变。那个下午,我只得出了一个印象,这些知青的孩子,融进了当代生活的进程,原来竟也如此艰难。
于是乎《孽债Ⅱ》的轮廓在我的头脑里逐渐地有了一些雏形……
愿每一位关心我的读者,愿每一个当年的知青伙伴,同样能喜欢我的这本新书。
本报记者解 非(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