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80后作家热衷办杂志引发“快餐文化”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10:08  沈阳网-沈阳晚报

  

80后作家热衷办杂志引发“快餐文化”质疑

  

80后作家热衷办杂志引发“快餐文化”质疑

  本报记者盖云飞报道

  “80后”办杂志成热点

  近年来,青春写手办杂志在书刊市场上已不是新鲜事。郭敬明《岛》、明晓溪《公主志》、郭妮《火星少女》、蔡骏《悬疑志》等以个人为销售品牌的杂志在图书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吸引了一大批12岁至20岁之间的青少年读者,发行量远远超过主流文学杂志。而《最小说》靠郭敬明长篇小说《悲伤逆流成河》的连载,加上落落、项斯微等固定的主力作者,问世不到一年,最高峰期发行量曾达到60万册,并由此引来一些类似《花季最小说》、《亲小说》的跟风者。

  杂志畅销不是偶然

  对青春文学杂志的热销,金牌图书出版人路金波显然有不同的思考。他表示青年写手办的杂志如此受欢迎并非偶然。“以往的文学杂志要么像《收获》、《人民文学》一样走高端市场,要么像《故事会》、《今古传奇》一样走低端市场,纯粹办给青少年看的杂志很缺乏。在动漫和互联网熏陶下长大的“80后”和“90后”的文化消费已经自成系统。他们喜欢的青春、悬疑、幻想这种类型的小说杂志,是一个介于青春文学和儿童文学之间的新市场。

  对青春文学杂志的热销,有些专家表示理解,他们表示这类畅销杂志本来就不能等同于纯文学,纯文学杂志有“经典化”的精神价值追求,而青春文学杂志就着眼于“好看好卖”。它们大多直击青少年心理,运用或幽默诙谐或忧伤曲折的笔调,讲述着作者或经历或羡慕的友情和爱情,很容易让中学生产生共鸣,获得认同感。

  “快餐文化”缺乏滋味?

  但也有相关人士对这类读物不感冒,他们认为,这些杂志上的文章没有什么价值,缺乏思想,是一种“快餐文化”。一些所谓的“少年作家”很大程度上是商业炒作,成为某些商家的“赚钱机器”,他们写的东西就是要适合上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口味,对他们而言,这些书就如同是海洛因,使青少年都“跟着感觉走”,呈现集体无意识状态。

  记者就此采访了《芒种》杂志的一位编辑,他认为,文学图书市场在当下的萎缩是正常现象,跟青春文学杂志的热销没有关系,事实上,它们之间的读者几乎不会有任何交叉。一些评论界人士也认为,青少年读者放弃经典阅读,是一件值得忧虑的事情,因为从长远看,这会让我们的文学得不到正常的传承,从而造成文化的断层。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