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耿巴县的传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5日04:08  华龙网-重庆商报

  □长 秋

  清朝三百年间,重庆府下辖的巴县衙门里出了一文一武两个声名好、百姓拥戴的县官。这文县官,是乾隆年间两度出任巴县知县的王尔鉴;那武县官,就是光绪三十二年署理巴县正堂的耿公达。

  清光绪末年,重庆城内阴差阳错地竟然同时出了两位姓耿的地方官,一位是时任巴县衙门行政长官的耿巴县,一位是主掌重庆府大权的耿知府。虽然一笔难写两个“耿”字,而且同在一个城池里作官,但是耿知府是从四品官,掌管着两州十一县,可谓大权在握。耿巴县呢,只是耿知府手下的一县之长,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而已。

  官阶有高下,权力有大小。话虽这样说,两位耿姓官员各自的德行、政绩却亦是大相径庭的。耿巴县名耿公达,字葆煃,为人豪爽,做事干练,体恤民情,政绩颇多,重庆人对他多有好评,素有“干臣”美誉。反观耿知府,行事奸滑,贪鄙狡诈,醉心官场,肆意敛财,因而这位大号耿鹤皋的耿知府,重庆人对之畏而远之,坊间俚巷,啧啧有言。

  耿知府,多行不义,最终因涉案贪污被解往省城成都去受审去了。回头来说耿巴县,耿巴县之所以被百姓称之为“武知县”,并非他武功高强有能敌数人之勇,只是耿葆煃上台伊始,巴县城(今渝中区)盗贼猖狂,杀人越货案频生,百姓怨声纷起。为平民怨,为保平安,耿巴县下力狠抓,强化治安,每遇盗窃、凶杀案,严令捕快迅速破案,人犯捕获,务必亲临大堂审问。对那些凶残顽徒,一旦捉拿到手,在按惯例给予严惩重处外,还别出心裁,另用酷刑侍候。风声雷动,摧枯拉朽,久而久之,盗贼凶人,闻风丧胆,社会安靖,地方太平。耿巴县因此得一诨名-武巴县。

  耿巴县获“武包县”之名,其实真是一点不冤。据传,他曾令人用肥猪肉熬炼成油汤,用瓦钵装好,把犯人发辫高悬在堂口边的柱头铁环上,使犯人双脚脚尖微微着地,再命犯人双手捧滚烫的油汤急喝,一边还使差役用铁爪轻搔犯人脚板心。其用刑之刁钻残酷,实在是惨不忍睹,今天看来实不仁道。但在那时,此法一出,顿生奇效,哪个凶贼还敢滋事找死,县境一下子恢复和谐局面,太平无事了。

  用酷刑,出重拳,严打重惩,治理地方的耿巴县,也并不是一味妄加蛮干,为了解市风民情,他经常扮成乡人深入民间,每遇无理不法事端,总会出面干涉,依法取缔。在他眼里,为官应体民,不然怎配称“县大老爷父母官”呢?

  巴县衙门,地处渝城闹市区,周边两旁的街上店铺不少。一天上午,当街市拥堂过罢,耿巴县又开始了他的微服出巡,私察暗访。当他走进一家卖油炸小吃的小店里,只见堂店空荡食客渺然,细问之下方知,因吃赊账的太多,小店几近倒闭,而且吃赊账的以官家人为最。听了店主老汉的苦述,耿巴县急匆匆回到县衙门,当即击鼓升堂,把三班六房、大小差役,一一叫齐,将惊堂木猛拍……最后,吃赊账的大小差役个个都把钱交齐了。店老汉喜滋滋地说:有耿青天为民作主,小店又可开下去了!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在巴县衙门的仪门内立的木枋上面,大书有上述这十六个字。这十六字铭,又称“戒右铭”,原是五代后蜀主孟昶颁向诸邑诏书中的四句。宋太祖将其摘录为《戒右铭》,清世宗雍正皇帝又将其颁书给各个县署,目的是戒贪官,讲廉政。旧时的官员,十官九贪,对皇帝的旨意,大多忘之脑后,《戒右铭》根本就成了摆设,哪里还有什么警醒之作用呢?

  或许巴县衙门里的贪官太多,或许是像王尔鉴、耿葆煃之类的清官太少。王尔鉴以《巴县志》和“巴渝十二景”,让重庆人记住了他。耿葆煃为官一方,体恤民情,廉政俭节之品行,渝城百姓是敬畏而欢迎的。这印证了一句话:心系百姓,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一面镜的。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