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人在关东乡俗未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07:48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于国鹏

  “闯关东”的山东人,一般说来还都与老家的亲人们保持着联系。在东北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他们身居白山黑水之间,习俗不改,有的就连村屯也以老家的村名来命名。

  到处都有“山东村”

  “闯关东”的山东人,一路风霜,一路辛苦,到了关外,有的随处而适,散居各地。也有的为了相互照顾,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这些村落有的以“山东村”命名,有的直接就取了原来的县名、村名,如“海阳村”、“高密村”等。

  在如今黑河市孙吴县,就有一个“平度村”,是上世纪50年代由“闯关东”的平度人在侵华日军关东军野战弹药库遗址上建村的。

  如今,全村已有1000余人,生活过得较为富足。在这里长大的一位名叫王丽君的女孩,成为国家级滑雪运动员,一直是村里人的骄傲。

  这个村建有“村史馆”。里面陈列着先辈们创业生产时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包括木箱、锯、刨子、斧头、铁锨、锄头、叉子等。村民们对“村史馆”极其珍视,有人到村里来参观,都会领到这里看一看。

  曾在孙吴县担任过宣传部长的杨柏林介绍说,孙吴县原住民很少,大部分是移民,而其中主要又是山东人。除平度人外,还包括鄄城、成武、梁山等地来的。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创业故事。

  盖房子仍是山东样式

  黑龙江黑河四道沟金矿附近,是闯关东的落脚处之一。

  当年,很多闯关东的人来到这,当了淘金工人,靠淘金谋生。

  附近还有许多废弃的房子,就是当年工人们及其家人住的。

  记者走进一处仍有人居住的房子里,见到了女主人。女主人姓王,1958年生人,老家是临沭县曹庄朱村。“我们家是父亲那辈过来的。现在老家我还有叔叔、侄子等亲戚。家里现在主要种地,有十来垧地。”

  她家的房子仍是按照山东样式来建的,土打墙,草屋顶。收了的萝卜都埋到房后的土里存着过冬,与山东的习俗一模一样。

  另一户人家,来自聊城莘县。主人叫李宝福,50多岁了。他到这里就是来“沙金”的。“最多时,河里有几百人。山东人不少。我沙了十多年吧。后来,当地为了保护自然、矿产资源,禁止任意采挖,就不再干了。”

  李宝福说,现在父母都健在,80多岁了,“过去写信,现在就打电话。我没手机,到公用电话去打。”

  李宝福的炕上,在一头堆着大蒜。屋子门口,挂着两串红辣椒。他说,在生活习惯上,仍然保持着老家的习俗。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