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老玩意儿很潮很强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7日13:38  北京晚报

  

老玩意儿很潮很强大

  年轻人开始习惯泡书馆

  元旦期间,位于宣武文化馆的宣南书馆推出了特别节目《大话三国——关云长》,著名评书艺术家连丽如、知名相声演员李菁、王玥波等人的说书表演在曲艺爱好者中产生强烈反响,观众中不少都是年轻的面孔,他们对台上的传统曲艺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记者了解,宣南书馆将趁热打铁在春节期间再次推出一系列特别节目,2月8日、9日(初二、初三)是《大话三国——赤壁之战》、2月10日(初四)继续《康熙私访》、《隋唐》和《东汉演义》。最特别的是2月11日(初五)将推出一台传统长书曲种展示,重现北京竹板书、西河大鼓书、单弦牌子曲书等濒临失传的曲种。

  “都说《三国》是最难高攀的,因为通过小说、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三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印象,但我们娘儿几个还是想给观众说说《赤壁之战》”,连丽如说。届时连丽如、王玥波、李菁、吴荻、祝兆良、梁彦将接连登台,把赤壁之战中苦肉计、打黄盖、借东风等名段串起来。连丽如表示,为了说好这两场书,几人早已开始听书、背书,“说三国要准备的东西非常多,首先就是绝对不能说错字,还有很多书信、诗词等都要准确得背出来”。在连续几天的特别节目中,最让连丽如兴奋的是大年初五的传统长书曲种专场,因为即将展示的一些曲种已经濒临失传。“过去我学评书那会儿,北京评书不光是说书,在说书之前都要先唱几句。比如西河大鼓书的杨家将、胡家将、前后三国等通俗易懂,特别适合老百姓听。后来这些曲种因为“文革”的断档、内容跟不上时代等原因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连丽如感叹:“过去好多老艺人都特别棒,我总是怀念他们,那么好的艺术没有了太可惜了,虽然不是所有的艺术都能留下来,但我想试试观众喜不喜欢,有没有恢复的可能”。这次恢复的曲种包括北京竹板书、西河大鼓书、单弦牌子曲书等,著名演员李菁表演北京竹板书杨家将中的《夜审潘洪》,王玥波表演单弦牌子曲书水浒中的《桃花桩》,连丽如和祝兆良表演北京评书。连丽如格外看好了一位新演员唐柯,他将演唱西河大鼓杨家将中的《调寇》。连丽如表示唐柯很有天赋,排练了很长时间,由连丽如的老伴贾建国亲自教他。

  本报记者罗颖WJ132

  宣南浓缩老北京文化精华

  茶馆、书馆火了,高兴的不仅是曲艺迷,还有宣武区总工会主席、原宣武区文化委员会主任许立仁。在自己的地界儿上,他见证了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崛起,支持连丽如办起了宣南书馆,他还曾经把湖广会馆经营得有声有色。如今自己大力倡导的“宣南文化”日渐复兴,对老北京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许立仁感受良多——记者:您认为什么是“宣南文化”?

  许立仁:“宣南”指的今天宣武门外至广安门内外一带,浓缩了北京文化的精华。有大栅栏地区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士子文化,以京剧为主要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各地会馆、名人故居为代表的会馆文化,以牛街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等,是一部北京文化的百科全书。

  记者:这种独特的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许立仁:宣武区是北京3047年来建城和849年来建都的肇始之地,清朝时实行“旗民分治,满汉分居”的政策,汉族人大多居住在外城宣武和崇文两地,而所有的娱乐场所又聚集在天桥,形成了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当时全国各地的士人进京赶考,也大多聚集在宣南一带,为他们提供住宿方便的会馆发展起来,在清代鼎盛时期,全北京400多座会馆里宣南就占了300多座,而且汉族的官员住在宣南的也比较多,由此形成了士人文化,宣南日益成为士大夫文化与平民文化的展示地。

  记者:去年成立的宣南书馆就是复兴宣南文化的一个成果吧?

  许立仁:北京评书基本上是在天桥形成的,当年连丽如还是宣武说唱团的小学员,跟着她父亲连阔如先生学书。我也曾经做过宣武说唱团的团长,所以我特别希望把北京评书扶持起来。宣武区文化馆为宣南书馆无偿提供场地,而

  且我们还为北京评书申报了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现在宣南书馆和德云社的几个茶馆发展势头都不错,而且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许立仁:都说年轻人时尚就不接受传统文化了,其实不是,郭德纲的相声有很多是传统

  段子,不过他

  很聪明还敢

  说,老百姓听

  着既亲切还解气,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而连丽如的功力深厚,北京评书大气、有品位,加上宣南书馆这样互动感非常强的形式,很容易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记者:您认为传统曲艺的发展方向应该怎样把握?

  许立仁:对于传统和经典的东西一定要忠实原来的格调,在这个基础上再吸收新东西才可以,比如评书虽然不是历史,但总不能偏得太离谱,总之传统的魂是不能丢掉的。本报记者罗颖WJ132

  年轻人喜欢是因为新鲜

  文化名人马未都对于目前民间文艺开始回暖的现象另有看法——

  面对现在社会上很多年轻人开始喜欢相声这类的传统曲艺,我觉得他们可能就是觉得新鲜。因为以前他们看的东西都是单向的,比如电影和电视,像相声这类形式的东西,它是有互动的,所以可能年轻人喜欢。相声在解放前就是一个很大众的文化,就是一个地摊儿,靠耍嘴皮子的。解放后我们把相声的地位抬高了,再加上进入了收音机和电视。其实相声在艺术分层上还是比较大众的,一旦它进入了电视,相声就没有了互动,等于遭受了灭顶之灾,走下坡是必然的。现在大家又喜欢也是因为大家体会到了这里面互动的乐趣。

  再有一个关于他们喜欢的原因可能是价钱问题。相声门票具体应该多少钱我说不好,但是有一个问题我要提出来,就是太便宜了不是好事儿。市场的消费应该是公平的,比如看一场相声也是两个小时,和电影时长一样,但电影一般要50块钱,相声只要10块钱,这显然是消费不公平。我认为这只是大家想让市场活跃起来而委曲求全的表现。如果市场公平,电影、相声、戏剧都50块钱,那你就是占了便宜了,因为从过去来说真人的表演比科技的东西要贵很多。

  如果从深层次考虑,现在年轻人也追曲艺潮流的现象只是对传统文化复苏的一个迹象而已,并不代表消费群体的形成。如果这种群体永远保持这样低价位的态势,就是显失公平的消费,那么对于相声、说书这类形式从长久角度看就不会有什么好处。当然也不是说都必须1000块钱一位,只是说要物有所值,公平消费。刘畅WJ132

  其实幸福很简单

  著名快板老艺人孟欣的牛骨数来宝《数唱老北京》中有这样一段词儿:“了解北京建北京,您听我唱段老北京。那位说你算了吧!不提这个老字儿还倒好,一提老字儿更伤情。现如今,城墙城门全没有,茶馆书舍算吹灯……”如今让人欣慰的是,作为“老玩意儿”之一的传统曲艺,在经历萧条之后正悄悄回暖。

  2003年北京老中青三代专业相声艺术工作者自发成立了东城周末相声俱乐部,2005年郭德纲的走红带火了德云社在天桥乐茶馆的演出,2006年崇文区文化馆继相声俱乐部之后又办起了“快板沙龙”,2007年以北京评书传人连丽如领衔的宣南书馆落户宣武区文化馆……再加上湖广会馆、张一元天桥茶馆、广德楼广茗阁茶园等,现在北京想听个评书、快板和相声已经不是件难事了。

  不过您可别以为到了地方就能听得上,像德云社的相声周四至周日的演出只接受电话订票,而且水单子一出来票很快就没了,要是赶上周末与天桥乐茶园斜对过的天桥剧场也有演出,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没有。刚刚开业两个月多的宣南书馆如今也是一票难求了,听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铁杆观众一出动就“十张套票”地招呼。

  一提起保护和扶植传统艺术,很多人都觉得是个沉重的话题。其实只要传统艺术想办法延长自己的生命力,就不愁没人喜欢。记得日本歌舞伎国宝级艺术家坂田藤十郎说过:“很多日本人去看歌舞伎并不一定有什么保护意识,只是觉得好玩、好看才去的,没有娱乐的文化不是真正的文化”。如今爆满的茶馆、书馆就是很好的说明。郭德纲和德云社演员说的很多都是传统段子,但他们在其中增加了许多时尚语言,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年轻演员王玥波在宣南书馆的表演颇受欢迎,因为他知道什么样的表演方式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就连老艺术家连丽如都说自己要跟上时代,经常去星巴克喝咖啡,去体会一下年轻人是怎么生活的。

  现在流行一个新名词叫“幸福指数”,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富贵、长寿,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心灵安宁,二者和谐集合才是“福”。生活在物欲充斥的大城市里的人们愈发感受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匮乏,KTV、酒吧、电影院已经腻味了,而听音乐会、看芭蕾又花费不菲,于是人们发现像老辈人一样走进茶馆和书馆,一段段相声让人捧腹大笑,评书中的故事引人入胜,人情事理更是耐人寻味,一边听一边品茶,花三五十块钱就可以消遣好几个小时,至少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完全告别生活中的烦恼,幸福就是可以如此简单……

  本报记者罗颖WJ132

  摄影程功J129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