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女人啊,不妨抽空读点书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06:12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有的人认为妇女节就是妇女节,前面加个“三八”总觉得有点不舒服,更多的年轻女孩认为自己和“妇女”两个字联系起来,给人感觉年龄至少老了20岁。不过,这只是心理作用,这个节日其实是对女性的致敬。一项不需要调查的数据显示,我们知道的名女人中,大多来自文体圈,在闪光灯聚焦的这个圈子中,她们最能展示女性的活力、魅力,而现在,你不要怀疑她们只是依靠外表与天赋征服大众眼球,浮华背后她们也是一群爱书的读者。

  郑秀文

  《屈辱》帮我走出心理困境

  日前郑秀文跟记者说到自己休整的两年时,十分动情、坦白,就让我们以直接引语的方式来向您重现郑秀文的复出感言吧:

  拍完《长恨歌》之后我一直走不出来,情绪很低落,心情很坏。那个时候我决定给自己好好地放个假,然后我就暂停了全部工作,给自己完全自由。我在这两年里去了印度和日本旅游,看很多很多书,有文学的有哲学的,我最喜欢的是这个南非作家的《屈辱》(郑秀文怕记者听不清,拿过采访本写下作家名:柯南),我觉得得到了很大的帮助。我信仰了基督教。这个信仰上的决定,可以说影响了我后面的全部人生。我觉得我可以往前看,而不陷在别人的看法里了。我觉得我可以不那么矛盾,那么患得患失了。像我这样的人,要在娱乐圈生活下去,必须要找到生活和心灵上的平衡点,我觉得,信仰,就是我的平衡点。这两年的休整时间,帮助我放下了心灵的担子,洗干净了我的心灵,发现自己可以抱着愉快的心情重新出发了之后,我回来了。(成风)

  何洁

  《东京塔》小故事感动我

  电话那头传来何洁的声音,就像一缕微风,轻轻的。她说最喜欢《东京塔》,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些东西等你老了才明白就晚了。”

  “这本书写小女孩在长大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很琐碎,但在这些小事中却蕴含着令人感动的力量。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的小女孩长大了,她的妈妈却得了癌症,于是她牵着妈妈的手过马路。这个时候心里酸酸的,小时候是妈妈的手牵引你成长,那么一双有力量的手,现在却需要你的保护。让我想起了我妈妈。现在因为工作,长期在外面奔波,很久都不能见面。不过我是一个不善于把感情表达出来的人,即使看了这本书之后也没有给妈妈打电话。但是在心中对妈妈的感情却更强烈更坚定了。”

  利利·弗兰克写的《东京塔》讲述了一个普通小女孩的成长史,有读者评论,“‘我’,母亲,东京的一间算不上很好的房间,这就是家,可以在每天的饭香中醒过来,就很幸福。”该书在日本一上市就成为超级畅销书,累计销量突破200万册。《东京塔》的另一个身份是“哭泣小说”,每一处生活小细节都赚足了读者眼泪,书中“流泪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大脑”的观点被许多为生计忙碌压力重重的年轻女性奉为时尚。

  田原

  喜欢《铁皮鼓》的荒诞

  被誉为“最具国际化潜质”的“85后”,电影、音乐、写作、摄影一个都不能少,也许她的名字并不像许多大腕那样家喻户晓。但是她却有着独特的个性,她喜欢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书,她就是田原。

  昨天,田原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谈起最喜欢的作家,田原说,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的书对她影响很大,她说喜欢格拉斯书中的语言,格拉斯的书中充满了想像。田原向本报的读者推荐格拉斯的《铁皮鼓》。在1959年,君特·格拉斯出版了长篇小说《铁皮鼓》,这本书叙述侏儒奥斯卡·马策拉特的坎坷经历。他鸡胸驼背,发育不全,具有“能喊碎玻璃”的特异功能,终日与铁皮鼓为伴。他既是荒诞的虚构物,又有血有肉,对社会现实冷嘲热讽,揭露种种丑恶现象。书中充满了离奇的故事,可谓满纸荒唐言。但格拉斯在书中的态度很严肃,对二战前后德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和光怪陆离的众生相讽刺深刻,令人拍案叫绝。格拉斯的这部作品更令他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由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197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田原说这部作品中的语言之新颖,手法之独特是她特别喜欢的,她自己的写作风格或多或少受格拉斯作品的影响。

  谭维维

  《西藏生死书》让我懂自己

  接到记者电话的时候,谭维维正在机场,准备飞往下一个演出的城市。她报出的书名却透着一股肃穆沉静的气息———《西藏生死书》。“这是今年1月份,我去西藏演出的时候,一位藏族朋友送给我看的。”在那之前,谭维维也已经听说过这本书,于是带着几分好奇,接过了朋友手中的书。“开头部分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作者用如此平和坦然的态度讲到死亡。”

  谭维维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意识到死亡的情景,“那是我4岁的时候,刚刚记事,有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不知怎么就忽然想到:原来人终究都会死,自己也不例外。而死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有了。当时的感觉太可怕了,我一下子就伤心地哭了!爸爸妈妈在外面听见后,进来安慰了我一阵子,但他们出门的时候却自己议论,说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我现在想,他们肯定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生命初次意识到死亡的自然反应。”

  直到她读了这本《西藏生死书》,谭维维才发现自己对生命尽头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绝大多数人还都认为死是不吉利的事,没有把它看作生命中的一个自然环节。而《西藏生死书》会让你看清这一切,最起码不用惧怕,该来的总会来。”

  本报记者 张世豪 徐云宵 乔雪阳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